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银条双生记》上卷

《银条双生记》上卷(2 / 2)

一日,其其格遇一商旅,中有老者消渴不止,饮一斗水仍渴,舌面光剥如镜面。她取沙参配伍麦冬(相须为用,增强滋阴之力),煮成浓汤。老者饮后,半日未渴,连服七日,消渴大减。商旅问其名,其其格以蒙古语答“沙中银条”,汉商遂亦呼为“沙参”。

第三回 五行失衡生怪病,双参初显相克机

数年后,祁州与牛家营子皆因沙参声名渐起,药商往来不绝。忽有一年,五运属“土运不及”,六气遇“少阳相火”加临,天地间火气偏盛,民多热病。

祁州有位老妇,患咳嗽日久,痰中带血,医者以当地沙参配知母(清金润燥),本应见效,谁知服后竟腹泻不止,面白如纸。邳彤诊之,见老妇舌淡苔白,原是肺燥未愈,又添脾寒——祁州沙参生于沃土,虽性凉,却带一丝土中湿气,与知母苦寒相叠,伤了脾阳(土),此乃“相恶”之弊(沙参助湿,反制知母清热之力,又伤脾)。

恰此时,牛家营子的其其格随商队至祁州,见此症,道:“我地沙参生沙砾中,得风露之清,湿气远逊,或可代之。”遂取牛家营子沙参,改配山药(健脾),老妇服后,咳止血停,腹泻亦愈。邳彤叹曰:“同是沙参,因地气不同,性味竟有偏倚,配伍之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牛家营子那边,亦有奇事:一壮汉外感风寒,误服当地沙参(性凉),反致寒邪入里,恶寒发热更甚。恰逢祁州药商路过,以祁州沙参配生姜(生姜温散,制沙参之凉,此为“相杀”),煎汤灌服,汗出而愈。两地医者始悟:沙参虽善滋阴,然需辨地域、体质,辅以寒热调和,方得“七情”之妙。

第四回 春采秋藏循天道,口传心授续薪火

沙参治病的故事越传越广,两地渐成药市。祁州人依“春生”之理,于清明后采幼苗,取其轻清之气,治上焦肺燥;牛家营子人循“秋收”之规,待霜降后挖老根,取其厚重之质,补下焦胃阴。

邳彤将毕生经验授于弟子,不说“某经某药”,只教“观天察地”:“春日风大,沙参需配防风;夏日湿热,需加茯苓。”其其格给族人讲医理,不讲“性味归经”,只说“羊渴了要找带露的草,人燥了要吃埋在沙里的根”。这些口传的智慧,比文字更鲜活——有农妇见小儿夜啼,知是心燥,取沙参煮米汤;有牧民遇马肺热,采沙参拌草料,皆是“源于生活”的妙用。

某年,一位史官游历两地,见祁州药市车水马龙,沙参贸易如《安国县志》所载“列肆数百,货堆如山”;至牛家营子,见“中国北沙参之乡”的石碑初立,牧民与汉商以沙参易货,笑语喧天。史官欲着于竹帛,邳彤的后人摆手道:“写不尽的,沙参在地里长,病在人身上变,今日的法子,明日未必合用。”其其格的孙女亦说:“字刻在石头上会风化,记在心里的,跟着草木一岁一枯荣,才不会忘。”

史官默然,终在志中记下“沙参疗燥,两地皆盛”,却将更多未尽之言,留给了风中流转的药香与代代相传的絮语。

(上卷终)

下卷将续写两地沙参如何在医家碰撞中融合,遭遇奇症时的突破,以及“文献记载”与“民间实践”最终形成的互补共生,敬请期待。

最新小说: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