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春生夏长 药农悟真机
沙参能治瘟疫的消息传开后,莱阳百姓纷纷采挖。可有人挖得太早,根细如柴;有人采得太迟,木质化如枯柴。沙仲礼见此,便在村口老梨树下设坛,讲解沙参的生长之道。
"万物皆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理,"他指着坡上的沙参田,"春分后播种,此时地气上升,阳气始发,种子得木气而萌动;夏至后茎秆拔节,得火气而繁茂;秋分前采收,此时金气肃降,精华归于根部。若违此节,便是逆天而行,药力自减。"
有个叫李柱子的后生,其父患肺痨多年,听闻沙参有效,却总种不好。沙仲礼便带他到自己的药田,教他辨土壤:"沙参喜砂壤土,得土气之松,又得水气之润,这莱阳昌水两岸的沙土,含腐殖质如珠,正是它的乐土。"又教他看天象:"今年六气属湿,需开沟排水,防根腐病;若遇燥气盛行,要晨露时浇水,借天露养其阴。"
柱子依言而行,春分时将种子拌着草木灰种下——草木灰属火,能助种子破壳;夏至时用豆饼肥追肥,豆属土,与沙参的土性相和,是为"相使";立秋后见叶片微黄,便知根中精华已满,此时带露采收,香气最浓。那年秋天,柱子家的沙参长得粗如拇指,断面如玉,煮出的汤带着蜜般的甜润。其父连服三月,咳嗽渐止,竟能下田耕作了。
柱子把剩余的沙参送给乡邻,有人将它与麦冬同煎,治好了久咳无痰的孩童;有人用它配百合,缓解了妇人的潮热盗汗。沙仲礼见了,便讲"七情"之理:"沙参与麦冬相须,滋阴之力更甚;与百合相使,润肺之功愈彰。但若与莱菔子同用,便会耗其元气,此为相恶,当避之。"药农们听了,才知种药制药,处处皆有阴阳调和的玄机。
这年冬天,沙仲礼带着药农们总结的经验,写成《莱阳沙参种植要法》,其中详细记载:"春播宜选清明后,地温达十度,阳气透土;夏管需除草三次,使气通根;秋收必在霜降前,防寒气伤津。"这手札虽未刊印,却在药民间代代相传,成了最早的"口传药典"。
第三回 青庙遇险 相杀显奇功
永乐七年,莱阳南部的青山寺突发怪病。寺中僧人皆感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甚者呼吸困难,请来的医者用了利咽解毒的方子,收效甚微。住持慧能长老派人求助沙仲礼,隐者便携李柱子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