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金元明其理,根茎分途明
金大定年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为“麻黄甘平通络”寻到理论依据:“毒风顽痹,是‘阳郁络阻’,生麻黄发散太过,反耗阳气;蜜炙麻黄甘平,能缓通阳气,如温水化冰,不暴不烈,故能透络除痹。”
他治“皮肉不仁”,善用蜜炙麻黄配葛根——葛根轻清,助麻黄透达肌表,有个“麻风初起”的患者,用此法三月,麻木渐消,完素笑:“这配伍,像春风拂过冻地,温柔却有力量。”
李东垣则从“脾胃论”阐释“蜜炙宜胃”:“蜜味甘,入脾,能缓麻黄之燥;炙后性温,不伤胃阳,故胃弱者宜。此非麻黄变味,实乃炮制助脾运药之力。”他治“顽痹兼食少”的农夫,蜜炙麻黄必加麦芽,说:“麦芽助脾,与蜜相和,药行而食增,一举两得。”
对麻黄根止汗,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明其机理:“根味苦性平,能收束卫气,卫气固则汗止,与茎之发散卫气,恰是一对。”他创“麻黄根汤”,配浮小麦、五味子,治“阴虚盗汗”,有个书生服后,盗汗止而阴不伤,叹:“丹溪此方,像给漏风的墙加了层毡,严实!”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系统整理了甄权的理论:“麻黄茎,生则苦温发汗,炙则甘平通络;根,甘平止汗,一物两性,如阴阳相济。甄权《药性论》,发前人所未发。”他还收录民间验案:“楚地有妇人,产后虚汗如雨,用麻黄根配人参,三剂而愈,此‘根止汗’之明验。”
第八章:清时验其效,根茎入规程
康熙年间,张璐在《本经逢原》中,将麻黄茎与根的应用分得更细:“生麻黄,唯太阳表实无汗者可用;蜜炙麻黄,主顽痹、温疟,需胃能受药;麻黄根,无论自汗盗汗,但无表证者皆可用,配黄芪则固表,配熟地则养阴。”
他治一个“顽痹兼阴虚”的老秀才,用蜜炙麻黄配生地,既通络又护阴,秀才连服半年,痹减而阴不伤,叹:“张公用药,像走钢丝,又稳又准,多亏甄公留下‘甘平’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