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清时传经要,归经入临证
康熙三十五年,苏州“杏春堂”的诊室里,叶桂(叶天士)正为一个“咳喘兼水肿”的盐商诊病。盐商恶寒无汗,痰白清稀,下肢肿如棉絮,脉浮紧。叶桂提笔写下:“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茯苓五钱。”
弟子不解:“师,为何用茯苓?”叶桂指着《本草备要》中“麻黄入肺、膀胱经”的记载:“此乃‘风水’,肺失宣降则喘,膀胱不利则肿。麻黄入肺宣喘,入膀胱发汗利水,加茯苓助膀胱渗湿,一宣一渗,病自除。”
盐商服药三剂,汗出喘止,尿量陡增,肿消大半。叶桂在案后批注:“汪昂明言麻黄归肺、膀胱,此证正合两经病变,用药如按图索骥,不差分毫。”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凡用麻黄,必注明“入肺经以宣喘”“入膀胱经以发汗利水”。治“肺燥咳喘”,则减麻黄量,加麦冬(肺经润燥药),说:“麻黄入肺,虽能宣喘,然燥者需佐润药,防其伤肺津。”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更将归经理论用于麻黄配伍:“治肺热咳喘(肺经热),麻黄配石膏(入肺经清泻);治膀胱经风寒痹痛,麻黄配羌活(入膀胱经通络)。”有个“腰腿痛兼无汗”的樵夫,鞠通用麻黄配羌活,三剂而痛减汗出,樵夫叹:“这药像长了眼睛,专往疼处走!”
清代的药铺,开始按“归经”陈列药材:肺经药柜放麻黄、杏仁、石膏;膀胱经药柜亦放麻黄、桂枝、茯苓。伙计抓药时,会对顾客说:“这麻黄,走肺经能治喘,走膀胱经能发汗消肿,汪公《备要》上写着呢!”
第六章:医家衍其说,双经贯诊疗
乾隆年间,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为麻黄归经作注:“肺与膀胱相表里,麻黄辛温,能通表里之气。入肺则气通而喘止,入膀胱则表开而汗出、水行,此乃‘一药通双经’之妙。”
他治一个“伤寒无汗而喘”的书生,单用麻黄汤,说:“此证纯为肺与膀胱同病,无需他药,麻黄自能兼顾。”书生服后,汗出喘平,徐大椿笑:“汪昂定其归经,如给麻黄安了指南针,直抵病所。”
《医宗金鉴》作为清代官方医书,将《本草备要》的麻黄归经理论纳入“伤寒门”“水肿门”,明确规定:“麻黄,肺经病用之宣喘,膀胱经病用之发汗利水,两经同病则重用。”太医院的御医为皇子治“风寒咳喘”,必按“入肺经”配伍,加桔梗、苏子(皆入肺经),疗效显着。
有个北方医者,不信归经之说,用麻黄治“肾虚水肿”(非膀胱经病),果然无效。后按《医宗金鉴》之法,改用温肾药,才效,医者叹:“汪公的‘归经’,是用药的‘界碑’,越界则无效,守界则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