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天士(清代·《临证指南医案》)
学术思想:注重“肝体阴而用阳”,川芎在其方中常与滋阴药配伍,体现“柔肝熄风”的特色。
代表方剂:
1. 补肝养营法(《未刻本叶氏医案》)
- 组成:制首乌、杞子、白蒺藜、桑椹子、穞豆衣、茯神、南枣,头痛加川芎。
- 解析:川芎与制首乌、杞子等滋阴药配伍,活血而不伤阴,针对肝血不足、风阳上扰之头痛。叶天士强调“补药必佐宣通”,川芎在此方中“行血中之气”,使滋阴而不滞腻。
- 临床应用: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头痛、更年期头痛,现代研究显示其可调节血管张力,缓解头痛症状。
2. 清肝熄风法(《临证指南医案》)
- 组成:石决明、钩藤、生地、羚羊角、桑叶、黄甘菊,血瘀明显加川芎。
- 解析:川芎与羚羊角、钩藤配伍,活血平肝,针对肝阳化风、瘀血阻络之头痛。叶天士认为“肝风非发散可解”,川芎在此方中“活血通络”,协同平肝熄风药增强疗效。
- 临床应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头痛、帕金森病头痛,体现“活血熄风”的治疗思路。
四、王清任(清代·《医林改错》)
学术思想:倡导“瘀血致病论”,川芎在其逐瘀方剂中作为核心药物,强化“活血行气”之功。
代表方剂:
1.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等。
- 解析:川芎与桃仁、红花配伍,活血破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引血下行。全方“活血而不耗血,行气而不伤阴”,主治胸中血瘀证(如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现代研究证实其可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冠心病、脑梗死的辅助治疗。
- 临床应用:常用于心绞痛、失眠、痤疮等属血瘀气滞者,体现“气血同治”的配伍精髓。
2.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 组成:赤芍、川芎、麝香、老葱、生姜、桃仁、红花。
- 解析:川芎与麝香、老葱配伍,辛香通窍,直达头面,主治瘀阻头面之证(如脱发、耳聋、白癜风)。王清任指出“川芎上行头目,引诸药达病所”,现代研究显示其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色素沉着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