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芎记》下卷(2 / 2)

第七回 基因解密 科学证其异

198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员林蕙芝第一次将蜀芎与抚芎的样本送入基因测序仪。当电泳图谱显现时,她盯着屏幕上的条带差异,忽然想起《本草纲目拾遗》里的记载:“抚芎形长,川芎形团,非一类也。”

测序结果显示:两者的基因序列有12处显着差异,集中在调控根茎形态与次生代谢的基因上。控制“结节形成”的基因,在蜀芎中异常活跃,使其根茎在生长中不断分叉形成团块;而抚芎的该基因表达微弱,根茎得以保持直条。更关键的是,合成阿魏酸等活性成分的基因,在蜀芎中表达量是抚芎的2.3倍——这正是蜀芎破瘀力强的本质原因。

林蕙芝带着报告到蜀地和抚州考察,见药农们仍用“团块”“直条”区分,叹道:“古人凭肉眼观察的形态差异,竟是基因差异的外在表现!《本草纲目拾遗》的区分,早抓住了两者的本质。”她在《中国中药杂志》发表论文,正式将两者定为“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与“抚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var. valida)”,明确其为不同栽培变种。

第八回 双芎共荣 各显其所长

如今的中药材市场,蜀芎与抚芎各有专区。蜀芎因阿魏酸含量高,成了活血化瘀中成药的核心原料,用于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抚芎因香气清冽、药性缓和,多用于中成药“芎菊上清丸”,专治外感头痛、咽喉肿痛。

在四川彭州的川芎种植基地,秦氏后人秦耘正用无人机监测蜀芎的结节生长,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清晰显示:每株蜀芎的结节数量与基因预测完全吻合。“这团块里的基因密码,老祖宗靠手感摸了千年,”秦耘笑着说,“现在我们用数据证明,结节越多,药效越可靠。”

抚州的抚芎种植合作社里,江氏后人江植在用光谱仪检测抚芎的直条,屏幕上的活性成分曲线平稳:“抚芎的基因决定了它性子缓,适合治表证,就像盱江水,温和却能润万物。”

在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蜀芎与抚芎的基因样本被分别保存,旁边标注着《本草纲目拾遗》的原文。研究员说:“这两种芎,是中医药‘同物异用’‘辨形用药’的活标本——形态是表,基因是里,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在这里完美印证。”

最新小说: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