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医者们,也参与到工具改良中。成都府的李太医,见药农们用石碾碾芎粉,粉粒粗细不均,便请赵竹生做了“分级竹筛”——三层筛子,孔大的在下,孔小的在上,碾好的芎粉过筛,粗粉再碾,细粉入药,“这样入药才匀,药效才稳。”李太医在《蜀医方》里记:“芎粉需细如尘,方得‘通’之性,此赖竹筛之功。”
每年霜降后,灌县的川芎坊里热闹非凡。铁刮刀刮须的“沙沙”声,竹撞笼滚芎的“轱辘”声,竹筛筛粉的“簌簌”声,混着芎的辛香,像支曲子。赵竹生的儿子赵小铁,在坊里支了张桌子,教药农们认“芎之五品”:“根圆者为上,油足者为中,纹顺者为下,碎者为末,霉者弃之。”这分级的法子,全靠铁竹工具帮忙,不然单凭肉眼,哪能分得这般精细?
第七回 清时撞笼 竹韵传千年
清代的灌县,花蕊里一带成了川芎加工的核心区。赵小铁的后人赵竹溪,在前代工具的基础上,造出了闻名蜀地的“九转撞笼”——竹编的圆筒,内有九层竹片做成的“撞齿”,转动时,须根被逐层撞落,根块却像被按摩过,愈发圆整。
这撞笼的妙处,在于“刚柔相济”。竹片的硬度刚好撞断须根,又不会伤及根块的“油室”(储存辛香的组织)。药农们说:“一转去浮须,二转净细根,三转亮根皮,九转之后,芎如明珠。”有个从浙江来的药商,见撞笼转出的川芎个个饱满,叹道:“难怪《本草纲目》说‘蜀芎甲天下’,单这工具,就藏着千年的智慧。”
赵竹溪还改良了“窖藏铁箱”。箱体用铁皮,内壁铺着蜀椒叶和桑皮纸,把撞净的川芎放进去,密封后埋在红土里,“铁皮挡潮,椒叶护香,桑皮纸透气,藏到明年开春,辛香比新挖的还烈。”他在箱底钻了个小孔,塞着竹塞,“要是潮气重了,拔塞放气,这叫‘给芎透气’。”
那时的灌县,川芎加工已成“非遗”。药农们在坊里挂着“川芎十三法”的木牌:“挖用铁锄,刮用铁刀,撞用竹笼,筛用竹篾,藏用铁箱……”每一法都对应着工具,每一工具都藏着巧思。有个叫钱六的举人,来花蕊里考察,见赵竹溪用撞笼,写诗道:“竹笼九转去尘根,铁箱深藏锁香魂。莫道农具非雅物,蜀芎风骨赖此存。”
第八回 古今相融 铁竹续新篇
如今的花蕊里·灌县川芎产业园,赵竹溪的后人赵守艺,还在使用祖传的九转撞笼。只是旁边多了台电动筛选机,筛孔大小与清代竹筛一模一样。“老祖宗的规矩不能丢,”赵守艺转动撞笼,竹片碰撞的声音与电动筛的嗡鸣交织,“撞笼去须,靠的是竹的柔;机器筛选,靠的是铁的准,二者结合,效率高了,品相还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