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芎魂》
楔子
蜀道的云,是有筋骨的。从剑门关的峭壁上涌出来,缠在栈道的木头上,浸在嘉陵江的浪里,最后都化作蜀地的烟雨,养着一种奇特的草木。它的根埋在剑门的紫岩下,吸着栈道千年的汗渍;茎挺在瞿塘峡的风里,沐着白帝城头的月光;叶展在浣花溪的雾中,沾着诗人们掉的墨滴。这便是川芎,在苏轼的笔下是"生蜀道"的坚韧,在陆游的诗里是"醒然"的清灵。彼时它还未与诗词结缘,只是在蜀道的岩缝里,与挑夫的喘息、骚客的吟咏、药农的山歌共生,等着有一天,被笔墨点染,成为蜀地精神与文思的象征。
上卷
第一回 剑门孕灵根 岩骨铸芎魂
剑门关的岩石,是大禹治水时劈开的龙骨变的。每到春雷乍响,紫褐色的岩壁就会渗出些带着铁锈味的汁液,顺着裂缝淌进土里,与嘉陵江的雾霭一混,竟成了草木的琼浆。那年惊蛰,一道闪电劈在"一夫当关"的石碑上,震落的碎石砸在岩下的赤壤里,土里那粒草籽便醒了。
它顶破种皮的第一眼,看见的是剑门的雄关,听见的是栈道上的马蹄声。根须不敢直着长,沿着岩缝的曲线蜿蜒,像挑夫们在栈道上踏出的脚印,一步一挪,却韧劲十足——这是它吸了蜀地"金行"的肃杀之气,肺属金,主气,所以后来它的根总能通一身之气,带着股穿岩破石的劲。
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已是清明。叶片呈羽状,边缘的锯齿像剑门的狼牙,沾着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那是蜀道的日、月、山、水、雾、石、人七种灵气所化。它的茎秆也透着股倔劲,别的草木遇风就弯,它偏要迎着蜀道的罡风往上挺,茎节处还长着圈细毛,像挑夫绑在腿上的麻绳——这是纳了"火行"的刚烈,心属火,主血脉,它的茎便有了通血脉的本事。
入秋时,根在岩缝里偷偷长粗,把剑门的岩骨气、赤壤的土气、雾露的水气都攒在里头,渐渐成了拳头模样。断面的纹理一丝丝缠起来,黄白相间,像极了栈道上的铁链——这是收了"土行"的厚重,脾属土,主运化,所以它的根能化开瘀滞,像挑夫解开勒紧的绳索。
五年后,这株草木的根已能穿透半尺厚的岩石,药农们挖它时,得用凿子凿开岩缝,根断的瞬间,辛香能呛得人打喷嚏,却奇异地让人浑身一振。有个老挑夫说:"这根比咱的脚还能钻,就叫'穿岩芎'吧。"他不知道,这"穿岩"的本事,日后会被苏轼写进诗里,比作蜀地人"硬着骨头闯天下"的性子。
第二回 四序顺蜀道 性味应寒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