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叶三影》下卷(2 / 2)

连喝三剂,头痛大减,只是夜里总做梦,睡不安稳。阿耘说:"芎根辛散,耗了点正气。"在方子里加了当归三钱(补血)、茯苓三钱(安神),"当归甘温,能制芎之辛;茯苓甘淡,能助芎之行,这是'相使'的道理"。柳御史再喝,睡得安稳了,一个月后,阴雨天也不头痛了。他感慨道:"这草看着不起眼,配伍起来竟有这么大本事!"

这事传开后,川芎的名声大噪。有个孕妇,怀胎七月,头痛得厉害,不敢吃药。阿耘用芎根一钱(量减了大半),配了白术五钱(白术属土,能安胎)、生姜三片,煮了碗温汤。孕妇喝了,头痛止了,胎儿也安稳。阿耘说:"芎能动血,也能和血,关键在配伍,就像胡荽能发疹,配了大枣就不伤人。"

还有个中风的老汉,半身不遂,说话含糊。阿耘用芎根五钱,配黄芪一两(补气)、桃仁三钱(活血)、地龙二条(通络),这方子后来被称为"芎芪汤",老汉喝了半年,竟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医者们这才明白,川芎不光能治头痛,还能活血通络,就像它的根须能钻透坚硬的土,药力也能钻透瘀滞的血脉。

第七回 蜀芎传两浙 风土改姿容

汴梁城里的药商听说蜀地川芎神奇,便运了些种子到两浙路。谁知江南的水土与蜀地不同,土更黏,雨更多,种出来的川芎,叶形更像水芹,茎秆比蜀芎粗些,根须也更密,辛香里带着点水腥气——当地人叫它"浙芎"。

起初,浙地的医者瞧不上浙芎,说它"气弱力薄,不如蜀芎"。那年钱塘县暴发瘟疫,患者多有头痛发热、胸闷呕吐之症,用蜀芎则嫌其燥烈,容易动火。有个老中医想起浙芎的水性,取了五钱浙芎,配黄连三钱(清热)、藿香三钱(化湿),竟比蜀芎更见效。原来浙芎得江南水木之气,燥性减了,多了些"润"的本事,恰合湿热头痛的病机。

两浙的药农也摸索出种浙芎的法子:他们像种水芹那样,在垄间挖深沟,方便排水;又像种胡荽那样,多施草木灰,借火气抵消湿气;还像种蛇床那样,花期时掐掉顶芽,让养分都往根上走。种出来的浙芎,虽然辛香不如蜀芎浓烈,却多了份绵厚,适合用来炖药膳——有户人家用浙芎炖老母鸡,给产后的媳妇补身子,既活血又不伤人,成了当地的名菜。

最新小说: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