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本草拾遗》正芎名 孔心终入典籍册
清乾隆三十年,医学家赵学敏编撰《本草纲目拾遗》,遍访天下药材。听闻抚州有“有孔芎藭,善解郁”,专程来到孔心村。继孔带着他下田,挖出一株三年生的抚芎,洗净切开,断面的孔圆如绿豆,周围油点密如碎金,辛香清扬,赵学敏惊叹:“行医五十载,未见芎藭有此奇孔,观其气,轻而扬,确合‘开郁上升’之性。”
他详细询问种植历史,继孔捧出崇祯、康熙两版《抚州府志》,指着“质轻”“有细孔”“治郁气”等记载,又引南宋《盱江志》为证,赵学敏点头:“从宋至清,方志记载不绝,种植历史至少五百年,当为独立品种。”
赵学敏让随来的画工绘制抚芎图,特意放大断面的孔,标注“中心有孔者是”,旁注:“抚芎,出江西抚州盱江沿岸,性轻扬,味辛带甘,中心有孔,专于开郁上升,治郁气头痛、胸胁胀闷,与蜀芎活血下行者异。”这是“抚芎”之名首次被载入国家级药典,明确其品种地位与功效特征。
消息传到孔心村,村民们杀猪宰羊,对着《本草纲目拾遗》的抄本祭拜。继孔在“守孔亭”旁立了块“正名碑”,刻着赵学敏的记载,碑文中写道:“孔心千年,终入典册,非人力,乃盱江水土之赐。”
第八回 乱世守种护孔脉 抚芎风骨传至今
清咸丰六年,太平军转战江西,盱江沿岸的芎田被毁大半。继孔的孙子(时人唤“护芎”),将“珠孔芎”的苓种装进陶罐,藏在盱江的“孔心洲”(江心沙洲,地势隐蔽),那里的红壤与孔心村同属一脉,苓种不易变质。
“这不是普通的种子,是《本草纲目拾遗》记下的‘抚芎’,是府志藏了几百年的‘孔心’,毁不得。”护芎对儿子说,“就算芎田没了,只要苓种在,抚芎的根就还在。”战乱平息后,他们从江心洲取回陶罐,苓种断面的孔虽经数年,仍清晰可辨,种下后,次年便长出了带着“珠孔”的抚芎,村民们感叹:“是盱江的水,舍不得让这孔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