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芎心菊韵·都江卷》(下卷)

《芎心菊韵·都江卷》(下卷)(1 / 2)

第五回 元明传承技艺精 菊心渐成道地标

元至元年间,金马河上游右岸的“菊心村”,川老汉的后人(时人唤“菊生”)接过祖辈的药锄,将“菊花心”川芎的种植技艺打磨得愈发精细。他在祖父“三浇三晒”的基础上,总结出“看纹选种”法:采收时,必选断面菊花纹“瓣数匀、油点密、中心黄”的川芎作苓种——瓣数不足六圈者弃之,油点稀疏者弃之,中心髓部发暗者弃之。

“这纹是芎的‘命门’,”菊生对药农们说,“纹正,气就顺;油点密,力就足。咱种的不是芎,是金马河的水土给的‘活记号’。”他带领村民在金马河沿岸修了“分水槽”,将岷江支流的活水引入芎田,让土壤始终保持“润而不涝”的状态——这是“菊花心”纹路清晰的关键:水分过足,纹理会模糊;水分不足,纹理会断裂。

明代《蜀中药谱》编撰时,医官周慎斋专程赴菊心村考察,见“菊花心”川芎断面如描金画菊,惊叹:“此物纹如天成,非人力可仿。金马河上游右岸之土,松如筛、润如膏,钙镁相济,故芎之形成层顺纹而长,成此奇象。”他在书中首次将“菊花心”作为鉴别都江堰川芎的核心标准:“灌县芎,以断面菊花纹清晰者为真,纹乱则为伪,纹淡则力薄。”

此时的“菊花心”川芎,已通过茶马古道远销藏区。藏地活佛用其配羌活、防风,治高原风寒头痛,赞其“药力如菊绽,散邪如瓣展”,甚至派人来菊心村学习种植,却因藏地水土凛冽,种出的川芎断面仍是乱纹,叹道:“金马河的‘菊’,离了蜀地的暖,开不出来。”

第六回 清代验药订标准 菊心入册显真容

清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主持修订《四川通志·物产考》,特意派药工赴菊心村,将“菊花心”川芎的特征写入方志:“灌县金马河上游右岸产芎,三年生者,断面放射纹如菊,中心浅黄,外层油点密,名‘菊心芎’,为芎中极品。”为确保标准统一,药工还绘制了“菊花心”详图,标注“瓣数七至九圈为上,油点每平方厘米不少于三十个”。

此时的菊心村,已形成“看纹定价”的规矩:顶级“全菊芎”(纹路完整如盛开的菊),价为普通川芎的三倍;次级“半菊芎”(纹路半散),价减半;无纹者,只能作饲料。成都“同仁堂”的药商每年秋季必来,带着《四川通志》的图谱逐株验货,见有不符者,当即拒收:“通志定的规矩,‘菊心’是根,没根的芎,咱不要。”

乾隆年间,太医院为辨蜀芎真伪,制定“三验法”:一验形(圆实如拳),二验纹(菊花心完整),三验气(辛香带甘)。有次查获一批冒充“菊心芎”的外地芎,太医院院判切开断面,见纹路杂乱如麻,冷笑:“金马河的‘菊’,是岷江水一勺勺浇出来的,是五花土一层层养出来的,岂是染色、涂油能仿的?”

最新小说: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 和骚话前辈搭档是种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