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抚芎·盱江卷》(上卷)

《抚芎·盱江卷》(上卷)(1 / 2)

楔子

南宋建炎三年,临安(今杭州)成为行在,政治经济中心随皇室南迁,长江中下游的盱江流域(今江西抚州一带),因水路通畅、物产丰饶,成了南北物资交汇的要地。往来的官宦、商贾、流民,带来了中原的技艺与药材,也带来了新的疾病——盱江流域多丘陵,春夏湿热蒸腾,秋冬湿冷浸骨,北方常见的“风寒头痛”,到了这里,竟缠上了湿邪,成了“湿浊头痛”,蜀地川芎虽能祛风,却难化本地的湿,医者们常叹“药不对症”。

就在这时,盱江岸边的“抚芎坞”,一株与蜀地川芎相似却又不同的草木,正悄然生长。它的根茎比蜀芎纤细,断面油点稍疏,辛香中带着一丝清苦,像盱江的水,柔而有骨。当地药农发现,这草治湿热头痛,比蜀芎更灵,遂呼为“抚芎”——“抚”者,抚州也;“芎”者,承芎藭之名。而它的故事,要从一位北迁的医者与一位本地药农的相遇说起,那时的盱江,正漂着南渡的船,也漂着药材的新缘。

第一回 临安南迁流民至 盱江湿头痛难医

建炎四年的春,盱江的雨总带着股黏腻的湿意,打在抚芎坞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泥点。村里的“盱伯”蹲在自家药圃边,看着刚冒头的川芎苗,眉头拧成了疙瘩——这苗是去年从蜀地买来的苓种,在盱江的红壤里长出来,叶片比蜀地的更薄,茎秆也软些,像没长开的少年。

“盱伯,再去看看我家娃吧!”村东的陈婶挎着竹篮,篮里装着刚采的艾叶,声音带着哭腔。她的儿子三天前跟着南渡的流民染上了“湿头痛”,痛得像被湿布裹住,昏昏沉沉,还伴着恶心呕吐,盱伯用蜀地川芎配白芷煮了药,喝下去却只轻了片刻,湿气一重,痛又卷土重来。

盱江流域的头痛,和蜀地、中原都不同。蜀地多风寒,中原多燥火,而盱江多湿热——湿邪黏在头上,像粥糊住了锅,单用辛温的蜀芎祛风,就像用干柴去烧湿木,烧不起来还冒烟。盱伯知道症结,却没好法子,只能叹着气:“这湿邪太顽固,蜀地的药,怕是水土不服。”

这日,盱江码头来了艘南渡的船,船头站着个背着药箱的医者,自称姓秦,原是汴京“回春堂”的坐堂医,因战乱南迁,想在抚州落脚。秦医者听闻抚芎坞多头痛病,便来寻访,见陈婶儿子的症状,皱眉道:“此非单纯风寒,是湿热上蒙清窍,蜀芎性温燥,用之更助湿,得找味能祛风又能化湿的药。”

他跟着盱伯去药圃,见那些从蜀地迁来的川芎苗,忽然眼睛一亮:“这苗长得虽不如蜀地壮,却带了点清劲,或许能试试。”秦医者采了几片叶,揉碎,辛香中竟带着一丝清苦,不像蜀芎的纯烈,“这味……带了点凉性,说不定能化湿。”

第二回 盱江红壤生异芎 秦医初验抚地效

最新小说: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 和骚话前辈搭档是种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