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魏晋年间,中原动荡,医道却在乱世中悄然传承。时有隐者陶弘景,遍历名山,搜求草木,着《本草经集注》,于“芎藭”条下特记:“其根茎节状如马衔,故又名马衔芎藭。”
马衔者,马口所衔之铁环也,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坚韧而有弹性。芎藭根茎,恰如天然铸成的马衔,褐皮裹身,断面黄白,密布的环纹与油点,恰似铁环的锻痕与铆钉。这“节状如马衔”的形态,藏着它“通经活络”的密码——马衔控马之行止,芎藭调人之气血;马衔环环相扣,芎藭节节贯力,能穿透凝滞的经络,如铁环牵马,让瘀滞的气血重新奔腾。
故事始于北魏的“牧马川”,川中水草丰美,是皇家牧马之地。川边有村名“马衔村”,村民多以驯马、医马为业,却也世代被一种“筋挛头痛”所困——骑马者坠马后易患,牧马者受寒后频发,痛时头如被马衔紧勒,筋如被绳索捆绑。而村里的“芎伯”,与这“马衔草”的缘分,便从他为一匹烈马治伤开始,那草的根茎,正像马嘴里的铁衔,沉默却有力。
第一回 牧马川头风如掣 坠马壮士痛难禁
牧马川的风,总带着股草料与尘土的气息。春末的风尤其烈,卷着沙砾打在马背上,也钻进人的骨缝里。马衔村的“烈马张”,是川里最善驯马的壮士,却在昨日驯一匹西域来的“踏雪骓”时,被马掀翻在地,后脑磕在青石上,当时只觉一阵眩晕,夜里却发起狠来——头痛如被马衔死死勒住,从后脑扯到颈项,连带着肩背筋肉都抽成一团,像被绳索捆住,动弹不得。
“芎伯,救救老张!”几个村民抬着烈马张来敲芎伯的门。芎伯年过半百,须发皆白,却眼明手稳,他家院子里种着一片奇特的草药,羽状复叶,茎秆带紫,正是村民口中的“马衔草”。他掀开烈马张的头巾,见后脑青肿,按之坚硬;看他舌苔,白腻而滑;听他呻吟,说“筋像被马嚼子扯着,越挣越紧”。
芎伯眉头微蹙:“这是‘风入筋络,瘀血阻滞’,像马衔卡了石子,不通则痛。”他走到院角,挖出一株生长三年的“马衔草”,根茎刚出土时,褐皮上显露出一圈圈凸起的环纹,节状分明,果然像马嘴里的铁衔。“你看这根茎,”芎伯对围观的村民说,“环环相扣,节节有力,马衔能控马之筋,这草就能松人之筋。”
烈马张的妻子哭道:“芎伯,镇上的郎中给了止痛药,吃了更晕,您这草真能管用?”芎伯摸着那马衔状的根茎,断面渗出乳白的汁液,辛香扑鼻:“这草的性子,就像驯马的好手,能松筋却不垮劲,止痛却不蒙神。《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说的就是这本事。”
第二回 芎伯采药示真形 节状如衔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