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草木随阴阳而生,应五行而长。自伏羲画卦,辨天地之理;神农尝草,明草木之性,中医之道,便融于日月流转、寒来暑往之中。春生以养肝,夏长以补心,秋收以润肺,冬藏以固肾,此乃天人合一之妙;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热温凉平四气,归经入脏,各有使命,此乃草木应人之智。
南宋嘉定年间,浙东有山名四明,山中有溪名姚江,江畔有村名“甘棠”。村人不事诗书,却世代与草木相伴,春采茵陈,夏摘薄荷,秋挖葛根,冬藏枸杞,口传的草药知识,比族谱还悠久。这年暮春,淫雨霏霏,四明山一带湿气弥漫,甘棠村的草木愈发葱茏,而一场隐伏的疾厄,正随着连绵的雨丝悄然蔓延。村中医者青禾与途经此地的文人陆放翁的相遇,便从一株“甘香胜芎菊”的奇草开始,藏着医者的仁心,也藏着文人的风骨。
第一回 暮春淫雨滋湿毒 青禾采药辨真机
嘉定二年,厥阴风木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春行秋令,雨多晴少。甘棠村的暮春,本是“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明媚,却被连日阴雨泡得发潮。屋檐下的青苔爬满了石阶,墙角的艾草疯长,叶片上总挂着水珠,连空气都带着股土腥的湿味。
村东头的青禾,年方二十五,是村里唯一的医者。她的医术得自祖母,祖母没读过医书,却认得满山的草药,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草木有灵,顺天则生,逆天则枯;人也一样,气血跟着日月走,湿邪来了,就得找能燥湿的草。”青禾谨记这话,每日清晨都要挎着竹篮上山,踩着湿滑的泥路,辨认那些在雨里愈发鲜绿的草木。
这日,她刚采了半篮苍术,这苍术生于向阳坡,根茎粗壮,断面黄白,带着浓郁的辛香——祖母说,苍术“苦温燥湿,能祛表里之湿”,是对付春日湿邪的良药。正准备下山,却见村西的阿婆被孙子扶着,蹒跚地往山上走,阿婆面色萎黄,眼皮浮肿,走路时脚像灌了铅,裤脚沾满泥浆。
“青禾姑娘!”阿婆喘着气,“老婆子这几日浑身发沉,吃不下饭,夜里尿多,腿也肿了,你给看看?”青禾放下竹篮,伸手按阿婆的脚踝,一按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看她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米糊;问她大便,说是“黏在马桶上冲不掉”。
“阿婆这是湿邪困脾了。”青禾轻声道,“脾主运化,湿邪缠上它,就像磨盘被雨水泡了,转不动了。水湿排不出去,就往腿上走,往眼皮上涌。”她从篮里取出几片苍术叶,“这苍术能醒脾燥湿,我再给您加些茯苓,茯苓生于松根,能利水渗湿,两者相须,就像两个壮汉,一个推磨,一个扫浆,准能把湿邪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