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芎记:穹窿香里故园情》
楔子
乾隆二十三年的谷雨,蜀地灌县的青城山麓,烟雨像扯不断的银丝,缠在连绵的青山上。山脚下的川芎田里,药农们正弯腰移栽苓子,湿漉漉的青布衫贴在背上,手里的苗株沾着黑土,断面处渗出的汁液带着股冲鼻的辛香,混着雨雾漫过田埂,连路过的山风都染了三分药气。
田埂上立着个穿藏青长衫的读书人,手里捏着本手抄的《本草诗》,书页上"体极穹窿可上交,真芎须向蜀中捎"的字迹被雨水洇得发蓝。他是成都府的秀才赵瑾叔,今日特地从城里来,只为看一眼故乡的川芎——昨夜梦见远在江南的友人托人寻"真芎",却被药商以别处根茎充数,吃了药不仅无效,反倒添了燥火,这让他心里堵得慌,非要亲见这蜀地灵草,才能安下心。
"赵先生来得巧!"药农王老汉直起身,裤脚沾满泥浆,手里举着株刚起的川芎苗,"您看这苓子,茎节鼓得像算盘珠,断面的菊花心比锦缎还细,这才是咱青城山的真芎,别处学不来的!"赵瑾叔接过苗株,指尖触到冰凉的汁液,辛香猛地钻进鼻腔,竟让他打了个激灵——这香里有青城山的云雾,有岷江水的清冽,还有故乡土地的厚重,是别处川芎断断没有的。
上卷
第一回:青城麓灵根生,岷江水养芎精
灌县的川芎田,藏在青城山与岷江之间的冲积平原上。这里的土是黑油沙,攥在手里能捏出亮油,雨后踩上去,软乎乎的不粘脚,却能牢牢锁住水分,像母亲的手托着婴孩。每年春分,药农们总要在田里撒些腐熟的菜籽饼,说是"给芎根喂点心",等谷雨移栽时,苓子的根须已在土里织成了细密的网。
赵瑾叔蹲在王老汉的田里,看着刚栽下的苓子。苗株高一尺许,茎秆青中带紫,像被岷江水洗过的玉簪,叶片边缘呈锯齿状,托着晶莹的雨珠,风一吹,珠滚落进土里,竟能听见细微的"嗒"声。"这土是'活'的,"王老汉用烟杆敲着田埂,"往下挖三尺,能看见粗沙粒,那是岷江冲来的'骨';沙粒间裹着腐叶土,是青城山落的'肉',骨多肉厚,才养得出穹窿似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