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芬记:楚泽清芬寄素心》
楔子
咸淳九年的暮春,湘水之畔的芷兰村,被一场夜雨洗得透亮。村东头的药圃里,几株川芎长得格外惹眼,茎秆竟有丈许高,像插在地里的碧玉簪,顶端缀着细碎的蓝紫花,风一吹,簌簌落英铺得满地都是,香气清得能穿透雨雾,飘到半里外的湘浦码头。
药圃的主人,是个叫方一夔的读书人。他原在临安府做过小官,见世事纷乱,便卸了官袍,带着一捧川芎种子回到了祖籍芷兰村。此刻,他正披着蓑衣站在药圃边,看着雨滴顺着川芎的叶片往下滑,在根部汇成小小的水洼。手里捏着本翻得卷了角的《离骚》,书页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字句,被雨水洇得有些模糊。
"先生,这川芎怕是成精了!"药童阿竹举着油纸伞跑过来,指着最高的那株川芎,"您看它的花,比去年密了三成,香味闻着都让人骨头轻。"方一夔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雨珠:"它不是成精,是通了灵性。你屈原公当年佩兰纫芷,不就是借草木的清芬,明自己的心志吗?这川芎长在楚地,吸了湘水的灵气,自然带着股高洁气。"
阿竹似懂非懂地点头,看着先生用指尖轻触川芎的花瓣。那花瓣沾了雨,凉丝丝的,香气却更烈了,钻进鼻腔,像有股清泉顺着喉咙往下淌,洗得人五脏六腑都透亮。方一夔忽然觉得,这香气里藏着些话,像屈原在汨罗江畔的吟哦,又像无数坚守本心者的低语,在雨雾里轻轻回荡。
上卷
第一回:楚泽畔芎苗秀,丈许茎擎碧霄
芷兰村的夏日,溽热得像口密不透风的瓮。唯有方一夔的药圃,因着那几株高大的川芎,透着股清凉气。这些川芎是他五年前从蜀地带回的种子,寻常川芎不过三尺高,偏这几株像得了湘水的滋养,疯长到一丈有余,茎秆粗得能赶上孩童的手腕,青中带紫,像被湘妃的泪染过。
清晨的露水压弯了川芎的叶片,方一夔带着阿竹给它们修枝。他的动作极轻,剪刀下去,只听"咔"的一声脆响,多余的侧枝便落了地,断口处立刻渗出些清亮的汁液,带着股冲鼻子的辛香。"这汁液也是好东西,"他教阿竹,"抹在蚊虫叮咬的地方,比薄荷油还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