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鹤语:芎草灵缘》
下卷:药田生紫气,芎香满人间
第一部分:试种芎苗,顺时应地
孟秋时节,青城山下的李家村热闹起来。孙思邈带着李三郎等几个村民,在村东的向阳坡上开辟了一块药田。坡地是沙壤土,疏松透气,雨后不积水——这是他根据川芎“喜阳恶涝”的习性特意选的,正合“土得火温而沃,气得风散而通”的五行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种川芎也得守着时令。”孙思邈蹲在田里,手里捏着一把刚从青城山采来的芎苗,根须带着湿润的泥土,“现在是立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正是移栽的好时候。栽深一寸,行距三尺,让它们既能扎根,又能通风,这是‘顺其性’。”他边说边示范,将芎苗扶正,覆土时特意留了个小土堆:“这样能挡雨,免得烂根。”
李三郎学着他的样子栽苗,却总把根须弄断,急得满头汗。孙思邈笑道:“芎苗的根须是‘气脉’,断了就难活。你看这根须向四周发散,像不像人的脉络?栽的时候要顺着它的长势,不能硬掰,这叫‘法其自然’。”他拿起一株苗,指尖轻轻理顺根须,“草木有灵,你对它上心,它才肯长。”
可没过几天,麻烦就来了。一场暴雨过后,几株芎苗叶子发黄,根须烂了半截。李三郎急得去找孙思邈:“先生,这可咋办?是不是土不对?”孙思邈到田里一看,发现低洼处积了水,叹道:“还是没躲过‘湿邪’。川芎属阳,最怕阴湿,得在田里挖沟排水,像给它搭‘气脉通道’。”
他带着村民在田垄间挖了浅沟,沟里铺些碎木屑和干草——木屑能吸水,干草能通气,正是“土克水”的法子。又教大家用艾草熏田:“艾草性温,能驱寒湿,还能防虫子,这是‘七情’里的‘相杀’,艾草杀虫害,护芎苗。”果然,过了半月,芎苗重新焕发生机,叶片绿得发亮,茎秆也挺拔了许多。
一日清晨,孙思邈在药田巡查,忽见田埂上落着一只白鹤——正是当初衔来芎草的那只。它歪着头,用喙啄了啄一株长得最壮的芎苗,又望向孙思邈,仿佛在说“这般照料,甚好”。孙思邈会心一笑,从药篓里取出刚采的芎叶,放在田埂上:“这是谢你的。”白鹤衔起芎叶,展翅飞向青城山,鸣声清亮,像在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