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诗画录:青芝辞与草木章》
楔子
上古神农氏踏遍千山,尝百草以济生民。一日行至秦岭深处,见枫杨古根下,有菌如豚卵,黑皮白里,肌理似蜜,采而尝之,甘淡性平,入喉竟觉腹内水湿如溪涧奔涌,从小便而去,一身轻快。神农抚须叹曰:“此等灵物,能通水道、利三焦,当名‘猪苓’,以其形类豚屎;又名‘地乌桃’,赞其性若仙果。”遂记于《神农本草经》,寥寥三字“利水道”,藏尽草木与天地相通的玄机。
岁月流转,医家辈出,对猪苓的认知渐深。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补述:“生枫树下,形块似猪矢,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李时珍遍历山野,亲见猪苓“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如松露然”,遂在《本草纲目》中详述其功:“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这些墨字落在纸上,似有药香渗出,与山民口耳相传的“十次上山九次空,或许一次采成功”的歌谣相和,织成一曲关于猪苓的古老长调。
而那株被神农点化的猪苓,吸了千年月华,聚了万载山精,早已通了灵性。它藏在终南山的阴坡腐叶间,看春藤攀树,听夏蝉鸣幽,待秋叶铺锦,候冬雪封岩,将医家的注解、山民的歌谣,都化作身上的纹路,在青黑的菌肉里静静生长。
上卷·终南采药记
第一回 云岫识药循古训 青芝初现隐枫根
终南山下有个小村,名唤“药碾子村”,村里大半人家以采药为生。其中有个姑娘叫云岫,年方十七,梳着单螺髻,荆钗布裙,却有一双辨药识草的慧眼。她是村里老药农秦伯的孙女,秦伯年轻时曾得一位游方医者指点,藏着一本手抄的《本草便读》,云岫自小跟着祖父研读,对药材的性味归经了如指掌。
这年立夏,天气渐热,“暑湿”初萌。村里的李阿婆得了“石淋”之症,小便时刺痛难忍,尿中带血,腰腹绞痛如刀割。秦伯诊脉后道:“此乃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需用猪苓配滑石、瞿麦,利水通淋,方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