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记:青黑芝与天地心》
下卷·草木有灵照古今
第七回 春瘟突至验古方 残卷初显药石心
立春刚过,雾灵山脉的积雪还未褪尽,山坳里的迎春花已顶着残冰冒出嫩黄的花苞。按五运六气推算,今年木运太过,风气偏盛,主“春气多风,易生风温”。祖父看着窗外盘旋的山风,忧心忡忡地对玉娥说:“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今年的春瘟怕是要比往年凶些。”
果然,没过半月,村里就有孩子开始发热咳嗽,起初只是低热,很快便高热不退,咽喉肿痛,咳起来痰中带血。请来的老郎中用了寻常的清热药,效果甚微,患儿的父母急得直掉泪。玉娥跟着祖父去诊视,见患儿舌红苔黄,脉象浮数,祖父捻须道:“这是‘风温犯肺,热伤血络’,寻常清热药只能清肺,却不能透邪外出,得用‘宣肺透邪,凉血止血’之法。”
回到药庐,祖父翻出一只积满灰尘的木箱,从底层取出一卷泛黄的竹简,上面用朱砂写着“雾灵山采药记”,是前朝一位游方医者留下的残卷。“你看这里,”祖父指着其中一段,“‘春三月,风木盛,疫气行,其症高热咳血,用猪苓配连翘、桑白皮、生地黄,猪苓利水而不伤阴,引热从小便出,连翘透表,桑白皮清肺,生地黄凉血,四药相使,如舟楫载药,直达病所’。”
玉娥仔细研读,又问:“猪苓性淡渗,风温属热,为何要用利水药?”祖父指着竹简上的批注:“风与湿合则成温,湿与热结则难散。猪苓虽不直接清热,却能去其湿,湿去则热孤,热孤则易散,这便是‘治温先治湿,湿去热自除’的道理。”
徐三此时已能熟练辨识药材,他按照祖父的吩咐,将猪苓切片,与连翘、桑白皮、生地黄一同放入药罐。“这猪苓得泡半个时辰,”他一边加水一边说,“祖父说过,淡渗之药需久泡,才能让药性充分浸出。”玉娥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想起他从前的鲁莽,不禁莞尔。
第一副药喂下去,患儿的高热便退了些,咳嗽也轻了。连服三剂,痰中带血的症状竟消失了。消息传开,邻村的人都来求药,药庐里一时挤满了人。玉娥和徐三分头忙碌,抓药、熬药、讲解煎服方法,忙得脚不沾地。徐三在配药时,发现有位妇人的药里需要猪苓配桂枝,他特意多放了一片生姜:“婶子体寒,生姜能助桂枝通阳,免得猪苓利水伤了阳气。”玉娥见了,暗暗点头,知道他已领会“七情相杀”的深意。
一日,徐三在整理药柜时,发现角落里有个破旧的陶罐,里面装着些发黑的猪苓碎块,正是去年他滥采时被玉娥拾起的那些。“这些还能用吗?”他捧着陶罐问祖父。老人接过一块,放在鼻尖闻了闻:“虽已失了大半灵气,但经冬藏后,寒性稍减,可用来煮水泡脚,治脚气水肿。”徐三便每天将这些碎块煮水,分给村里有脚气的老人,果然效果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