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朱苓风波 真伪之辨
青城山的雾,在乾隆初年染上了几分铜臭。随着"朱苓避谷"的传闻越传越广,成都府的药商们嗅到了商机,纷纷涌向丹灶坪,用硫磺熏制普通猪苓,冒充朱苓售卖,一时间"满城皆朱苓",价格炒到了"一两朱苓一两金"。
云水道人的徒孙清玄,看着山下药铺里那些"红得刺眼"的假朱苓,气得摔了玉碾:"这些俗人!竟用硫磺玷污仙苓!"他想下山辟谣,却被云水道人拦住:"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朱苓有灵,自会显形。"
果然,没过半年,吃了假朱苓的人纷纷出事——有的口舌生疮,有的便秘便血,甚至有个想修仙的富家子弟,因久服硫磺熏制的猪苓,竟得了"丹毒",浑身长满红疹。知府震怒,下令严查,药商们纷纷把责任推给"青城山道士妖言惑众"。
清玄急得直跺脚,云水道人却取来三枚朱苓,一枚真,两枚假(一为硫磺熏制,一为染色),请知府到青城山公辨。他将三枚"朱苓"置于阳光下:"真朱苓断面朱红温润,隐有光泽;硫磺熏者虽红却燥,细看有烟痕;染色者红浮于表,入水则褪。"
又取来蜜环菌,真朱苓的粉末撒上去,菌丝竟能快速生长;假朱苓的粉末则毫无反应。"朱苓与蜜环菌共生,如道与德相济,"云水道人对知府说,"真者能养菌,假者能害菌,此乃天道难欺。"
知府叹服,不仅严惩了药商,还亲书"朱苓真境"匾额,挂在丹灶坪的入口,严禁滥采。经此一事,人们才明白:朱苓的珍贵,不在"避谷"之名,而在"丹精所化"的灵韵,非人力可伪造。
七、文人论道 诗咏仙苓
风波过后,朱苓的名声反而更盛,引来更多文人探访。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青城山小住,他不善修仙,却爱朱苓的"外朴内华",画了幅《朱苓图》,题诗:"黑褐藏丹霞,腐叶孕仙芽。不与凡苓伍,甘心伴烟霞。"
他在画跋中写道:"朱苓如隐者,避世于青城,非无才,乃不炫才;非无能,乃不逞能。服食者求避谷,吾求其'藏',藏于草木而不改其赤,此真君子也。"将朱苓比作隐世君子,赋予其人格化的意境。
苏州文人沈德潜,听闻朱苓"丹精入苓"之说,特意取来丹砂与朱苓,置于案上对比,写下《朱苓辨》:"丹砂烈如火,朱苓润如霞;丹砂能夺命,朱苓能延龄。盖刚不可久,柔能持久,此亦阴阳之理也。"他认为朱苓的"避谷",实则是"以柔克刚",暗合儒家"中庸"之道。
更有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别出心裁,记载了"朱苓炖黄精"的做法:"取朱苓三钱,黄精五钱,慢火炖三炷香,不加油盐,饮其汁,能清心悦神。虽不避谷,亦可涤俗。"将道教的服食文化,融入文人的养生之道,别有一番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