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山雨润土,苓生褐颜。
骨刀轻挖,留三分根。
山神笑了,明年还来。"
唱歌的是伯苓的孙女,叫阿薇,梳着两条小辫,辫梢系着红布条,那是采苓人的"福饰"。她记性好,听族里的老人讲采苓的事,就能编成歌谣,唱得全族都跟着哼。
有回,阿薇跟着伯苓采苓,看见一只受伤的小鹿,趴在苓窝旁发抖。她想把小鹿抱回部落,伯苓却摇头:"这是山的信使,许是来求苓治病的。"他从陶罐里取出颗小苓,用泉水泡软,喂给小鹿,又在它伤口上抹了点苓的黏液。
第二天,小鹿不见了,原地留下了三颗饱满的苓,像是谢礼。阿薇觉得稀奇,就把这事编进歌谣里:
"小鹿伤,苓边躺。
采苓人,分半颗。
明日来,苓三双。
山有情,咱不忘。"
这歌谣一传十,十传百,从首阳山传到了渭水流域。有路过的"采诗官"(周天子派来收集民间歌谣的官吏)听见了,觉得这歌"朴而有义",便记在竹简上,带回了镐京。
采诗官问伯苓:"这苓,为何要采得这么讲究?"
伯苓指着首阳山:"山是活的,苓是它的孩子。咱采苓,不是抢,是借,借了要还,还了才能再借。这歌,是记着怎么借,怎么还。"
采诗官点点头,在竹简旁批注:"首阳采苓,有节有度,歌谣所咏,乃天人相得之道。"这竹简后来被编入《诗》,成了《小雅·采苓》的雏形——只是那时的"苓",还泛指山林中的灵草,直到后世的注家考证,才点明其中最珍贵的,便是那黑褐如漆、藏于腐土的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