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脉苓魂》
下卷
六、诗三百成 苓入典章
东周的风,带着竹简的清香,吹过鲁国的编诗坊。孔子正对着一堆散乱的竹简沉思,案上摆着枚黑褐的块茎——是弟子从首阳山采来的"苓",据说就是《小雅·采苓》中提到的灵草。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孔子轻声吟诵,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字迹。这诗句是百年前采诗官从西岐部落收集的,原是首阳山采苓人的歌谣,经几代人传唱、整理,终于被编入《诗三百》。他摩挲着案上的苓,断面的白纹里,仿佛能看见伯苓的骨刀、阿薇的歌谣,还有石生跪在雾中的身影。
"这苓,不只是草,是礼啊。"孔子对弟子说,"采之有度,祭之有仪,这便是'诗教'的根本——从草木中见人心,从歌谣中明人伦。"他在竹简旁批注:"苓者,灵也,采之敬慎,示民以顺天之道。"
从此,"采苓"的意象,随着《诗经》的流传,走进了中原各国的学堂。学子们诵读"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时,先生总会讲述首阳山的故事:"古人采苓,如君子处世,取不伤天,用不忘本。这黑褐的块茎里,藏着'天人相得'的大道理。"
有个叫子夏的弟子,对"苓"格外着迷。他专程去首阳山考察,见当地采苓人仍保留着"采三留七"的规矩,祭拜山神时还唱着阿薇传下的歌谣,只是歌词已演变为:"采苓采苓,法乎先民,敬山如父,爱苓如亲。"
子夏将所见所闻记入《诗大序》,写道:"《采苓》之作,本于首阳之民,感于草木,咏于情志,其义在敬顺天则,示后世以节制也。"这注解,让"采苓"的精神超越了单纯的采药行为,升华为"君子应时而取,顺理而动"的道德象征。
七、医典着录 诗药互证
汉代的阳光,晒得《神农本草经》的竹简暖洋洋的。编撰者陶弘景,正对着一卷从首阳山出土的汉代医简皱眉——简上记载:"黑苓,生首阳腐土,形如豕粪,利水消肿,采之必祭,违之则病。"
"这黑苓,不就是《诗经》里的'苓'吗?"陶弘景眼睛一亮。他翻阅《诗经》,见"采苓"句下有注:"苓,菌类也,黑褐,生首阳,先民敬之。"两相对照,他恍然大悟:原来《诗经》里的"苓",就是医者所说的"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