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苓丹经》
上卷
一、云崖隐观 仙翁采苓
太白山的云,是有根的。它们的根扎在拔仙台的雪顶,顺着鹰嘴崖的褶皱往下爬,爬进一道名为"栖云涧"的深谷,就成了流动的纱,把涧底的青瓦道观裹得若隐若现。这观叫"太初观",观门斑驳,匾额上的漆皮剥落大半,只"太初"二字还透着点古意,像是被云雾舔过千百年。
观里住着位老道长,没人知道他的道号,山民都叫他"云先生"。先生鹤发垂肩,肤色却像婴孩般红润,常穿件洗得发白的月白道袍,坐在观前的青石板上,对着云雾打坐。他打坐时,崖壁上的野山羊会凑到他脚边啃草,涧里的红腹锦鸡会落在他肩头梳理羽毛——仿佛他不是凡人,是这栖云涧长出来的一棵老松。
先生最常去的地方,是涧东的"猪苓坡"。那坡向阳,却总被崖上垂下来的云气遮着,腐殖土深达数尺,踩上去像踩在陈年的棉絮上。坡上不长杂树,只生着些贴地的蕨类,翻开蕨叶,就能看见黑褐如漆的猪苓,圆滚滚的,外皮带着细密的瘤状突起,像被云气揉过的陶丸。
采苓时,先生不用锄,只用三根手指。指尖在土上轻轻一捻,猪苓周围的土就松了,他捏住苓蒂往上一提,整颗猪苓便带着层薄泥出来,须根完好无损,连附着的蜜环菌都颤巍巍的,没断一根。"这东西通水性,"他会对着猪苓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云动,"得顺着它的气脉采,伤了根,就失了'水精'的魂。"
有回,两个迷路的药农误闯栖云涧,撞见先生采苓。只见他指尖刚触到猪苓,周围的云气就往那处聚,凝成细小的水珠,滴在猪苓上,发出"嘀嗒"的轻响,像是在给药材开光。药农们看得呆了,等回过神,先生已提着半篮猪苓,踏着云气上了崖,道袍的下摆扫过崖壁的青苔,没留下半点痕迹。
"那哪是采苓,是仙翁收宝贝呢!"药农们回去后,把这事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先生是太上老君化身,有人说猪苓坡的土里埋着龙涎,连猪苓都沾了仙气。
其实先生采苓,是为了炼丹。太初观的丹房在观后的石窟里,窟壁上凿着北斗七星的纹路,中央摆着只三足紫铜炉,炉沿刻着"五气朝元"四个篆字,是前朝遗物。每月十五月圆时,先生就会进窟炼丹,丹房的窗缝里会透出淡淡的金光,混着云气飘出涧外,闻着有股清苦的甜,像是松脂混着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