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收到诗,回信赞道:“‘非关水土天然活’一句,道尽草木本心,兄能从花中见道,真雅士也。”他还特意派画工前往大熊山,临摹石斛花的形态,配在诗稿旁,刻成木版,在湖南文人圈中流传。
有位医者见了诗,特意进山寻访,按老妪的“服食方”试用石斛花,果然疗效显着,便将药方收录进《湖南草药志》,题注:“邓子所咏石兰,实乃仙草,能润心肺,安神志,非虚言。”
第七回 烟霞深处护花影,草木有情传后世
邓显鹤离开大熊山前,做了一件事——他与老妪、山民们约定,要像守护“仙物”一样守护石斛花:
“采花需等花半谢,留三分花瓣结籽;
挖根只取病株,健康的要留着传种;
崖壁上的野花不要采,那是石斛的‘伴生草’,能引来蜂蝶传粉。”
他还亲手在云窝的老松下立了块石碑,刻着“护兰公约”,末句是:“烟霞滋养,草木有灵,取之有度,方能永续。”山民们都敬重这位读书人,将公约刻在心里,采石斛时格外小心,连孩童都知道“不能欺负石兰花”。
道光年间,邓显鹤主持编纂《楚宝》(湖南地方文献总集),特意在“草木篇”中收录了石斛花,详述其形态、习性、药效,还附上自己的《咏石斛花》诗,说:“此草非仅为药,为花,更为楚地烟霞之魂,见花如见湘中山水之灵。”
老妪去世后,她的孙女接过药篓,继续守护着云窝的石斛。每当花开,她都会念起邓显鹤的诗,说:“邓先生说,这花是华阳洞的仙人送来的,要好好疼惜。”
第八回 岁月流转花依旧,诗韵长存忆前贤
光绪年间,有位英国植物学家来到大熊山,见到石斛花,惊叹其“优雅如东方仙子”,将标本带回欧洲,命名为“中国石兰”。他在着作中写道:“这种生长在烟霞中的植物,被中国诗人赋予了灵性,它的美不仅在形态,更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在国内,邓显鹤的《咏石斛花》早已收录进《沅湘耆旧集》,成为咏物诗的经典。文人墨客来到大熊山,必去云窝寻访石斛花,对着老松下的石碑吟诵诗句,其中有位诗人题跋:“邓子护花如护道,我辈读诗如读心,花开花落,诗魂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