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金钗寄幽:虞集与石斛的华山之念》(上卷)

《金钗寄幽:虞集与石斛的华山之念》(上卷)(1 / 2)

楔子

元延佑七年的秋意,比往年更重些。大都(今北京)的翰林院衙署里,虞集正对着案上的《道园学古录》手稿出神。窗外的银杏叶被风卷落,像一封封寄不出的信,铺满了青砖甬道。这位年近五十的翰林学士,近来总觉腰膝酸软,案牍劳形之余,常想起故乡蜀地的青山——那里的秋天,该是枫叶如燃,崖壁间的“金钗”正顶着霜露,在石缝里闪着光吧。

“虞大人,这是蜀地友人托人捎来的物件。”小吏捧着一个锦盒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锦盒打开,里面铺着一层防潮的油纸,放着几株褐紫色的草茎,节间分明,顶端还带着干枯的花苞,茎皮上泛着淡淡的金晕,像谁将碎金碾成粉,细细涂在了上面。

“这是……”虞集瞳孔微缩,指尖轻轻拂过草茎——这形态,这色泽,分明是故乡人称的“金钗石斛”。友人附信说:“闻大人近年体衰,此蜀地特产‘金钗’,性温良,可滋阴扶衰,或能解劳。”

他将石斛凑近鼻尖,一股清苦的草木香混着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案头的墨腻。“金钗……”虞集喃喃道,眼前竟浮现出童年随祖父入蜀地深山的情景——崖壁如削,钟乳悬洞,而那金钗石斛,就斜斜地挂在石缝间,紫褐的茎节在秋阳下泛着金辉,像谁遗落的玉钗,在幽暗中静静发光。

第一回 金钗初现忆童稚,素秋感怀起游思

虞集将那几株金钗石斛小心地取出来,找了个素面的青瓷瓶,注了半瓶清水,将其斜插其中,摆在书案左侧。瓶身映着草茎的影子,在宣纸上投下淡淡的纹路,竟与他正在誊抄的《道德经》经文相映成趣。

“石斛金钗感素秋……”他无意识地念出这句,忽然觉得这几个字像早就藏在心底,只待这株草来唤醒。窗外的秋阳正好,透过窗棂落在石斛茎上,那层淡淡的金晕愈发明显,节间的凸起像极了女子金钗上的纹饰,古朴而雅致。

这让他想起八岁那年,随祖父在青城山访道。道长的丹房里,就挂着一串风干的金钗石斛,道长说:“此草吸石髓,饮露华,生在‘钟乳洞’的最深处,要攀着古藤才能采得。”他当时好奇,伸手去摸,被祖父拦住:“这是‘仙草’,能扶衰,却不恋凡尘,采之不易,用之更需惜。”

如今再看这金钗,祖父的话仿佛还在耳畔。他已不再是那个好奇的稚童,鬓角已染霜华,腰背也不如从前挺直。友人说“可滋阴扶衰”,他却明白,世间哪有真正“扶衰”的药?就像这金钗,虽能解一时之劳,却挡不住岁月的脚步。

“扶衰不是人间药……”另一句诗悄然浮上心头。他望着青瓷瓶里的石斛,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与其困在这翰林院的方寸之地,感叹体衰,不如趁这秋光正好,身体还健朗,去寻一寻那产金钗的“钟乳洞”,去走一走故乡的山路。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长起来。他想起友人信中提过:“华山之侧有‘茆冈’,洞深十丈,钟乳倒悬,洞壁多生金钗,秋日尤盛。”华山,那是比蜀地更深邃、更险峻的所在,那里的金钗,该比故乡的更有风骨吧?

他推开窗,秋风带着凉意拂过面颊,却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趁健聊为物外游……”这第三句诗,几乎是脱口而出。是的,不是为了寻药扶衰,是为了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去看看那“物外”的世界,去会一会那悬在钟乳洞中的金钗石斛。

最新小说: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