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乱世灵草藏生机,道骨文心共护持
清末民初,战火与变革席卷华夏,灵秀山也未能幸免。清虚观的丹炉被流兵砸毁,听松阁的藏书被炮火引燃,唯有飞升台的石斛,在悬崖石缝中依旧静默生长,成了乱世中的一抹生机。
彼时的清虚观主,是玄谷子的第七代传人玄真,他带着残存的《清虚丹经》和几株石斛幼苗,躲进了更深的山洞。洞壁潮湿,他便用青石垒起小台,将幼苗栽在上面,每日诵经时,必以指尖蘸洞顶的滴泉浇灌。他说:“道家讲‘柔弱胜刚强’,这石斛在石缝里能活,我们也能。”
听松阁的后人周明远,是位西医,他将《灵草赋》缝进贴身的衣襟,带着药箱奔波于战火纷飞的乡野。遇缺药时,他便按先祖的记载,采石斛配伍救治伤员——用石斛茎煮水,给高烧脱水的士兵补液;用石斛粉调凡士林,给烧伤的百姓敷伤。他发现,这株“君子草”不仅能慰藉心灵,更能实实在在地救命。
一日,周明远在救治一队伤员时,偶遇了躲避战乱的玄真。两人在残破的山神庙里,就着月光,重新谈起石斛的“灵性”。
玄真说:“乱世之中,灵气不散,只是藏得更深了。你看这草,炮火炸不动它的根,便是明证。”
周明远点头:“我现在信了‘灵性’,不是指成仙,是指它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能给人力量。”
他们约定,待战乱平息,要重建清虚观和听松阁,让石斛的故事继续流传。玄真将最后一株石斛幼苗交给周明远:“你带着它,像带火种。”周明远则将一支用石斛茎雕刻的钢笔送给玄真:“笔能记史,也能传法。”
第六回 丹经重见天日,灵草再入医典
新中国成立后,周明远成了县医院的院长,他将玄真托付的石斛幼苗种在医院的药圃里,又四处寻访,找回了被战火损毁的《清虚丹经》残卷。玄真则在政府的支持下,重建了清虚观,丹炉虽未再炼丹,却成了展示道家医药文化的场所。
1959年,国家组织编撰《中药志》,专家们来到灵秀山,听闻石斛的传说,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发现,石斛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多糖等成分,确实具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的功效,与道家“滋阴炼气”、文人“清润风骨”的描述不谋而合。
周明远带着专家登上飞升台,指着崖壁上的石斛说:“它的‘灵性’,其实是生命力的体现——在贫瘠中扎根,在风雨中积蓄能量,这种适应环境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种‘灵’。”玄真则献上《清虚丹经》中关于石斛种植的记载,与专家们共同研究人工培育技术:“道家讲‘道法自然’,人工种植也要仿自然之境,才能保留它的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