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林兰千年润:草木有灵,岁月留痕》(下卷)

《林兰千年润:草木有灵,岁月留痕》(下卷)(1 / 2)

第六回 清代医家传薪火,林兰妙治疑难症

《本草纲目》的光芒照亮了清代的医坛,林兰(千年润)的药用价值被进一步发掘,成为治疗“阴虚劳损”的要药。叶天士、徐大椿等医学大家,在临床实践中拓展了其应用范围,让这株“千年润”的草木,在救死扶伤中续写传奇。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数十例用林兰治病的案例。有位京城官员患“久咳不愈,痰中带血”之症,多方医治无效,叶天士诊断为“肺阴亏虚,虚火上炎”,开方“林兰三钱,沙参五钱,玉竹三钱,川贝母二钱,水煎服”,连服二十剂而愈。他在案语中写道:“林兰,得石之精,其性润而不寒,能补肺阴而不助湿,恰合此症‘虚不受补’之忌,故为君药。”

徐大椿则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对“林兰”之名的深意做了阐释:“兰者,香草也,其香清冽,象征‘清阳之气’;林者,山林也,象征‘阴静之境’。林兰生于林而有兰香,是‘阴中含阳’之象,故能滋阴而不滞,补阳而不燥,为阴阳调和之妙药。”他的解读,将林兰的药性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深度结合,使其药用价值有了更深厚的哲学支撑。

清代的民间,林兰的应用更为普及。江南一带的产妇,产后常服“林兰炖鸡汤”,谓其“补虚而不腻,催乳而不燥”;北方的老人,则用林兰与枸杞、桑椹同泡“延年酒”,冬日饮之,可“祛寒暖身,润养五脏”。药铺的柜台上,林兰常与人参、燕窝并列,虽价格不及参燕,却因“普惠”而更受百姓青睐,有药谚云:“人参补阳猛如虎,林兰滋阴柔如露,寻常百姓家,常备千年润。”

第七回 文人画里林兰影,诗赋传承草木魂

清代的文人,不仅以诗咏兰,更以画绘兰,林兰(千年润)成为书画中的“常客”,其形象在笔墨间愈发鲜活。

郑板桥画兰,常添石配之,他在《兰石图》中题跋:“石是山之骨,兰是山之魂,无石则兰不立,无兰则石不温。”图中的兰草,茎节分明,附石而生,正是林兰的写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画的兰,不是温室中的娇兰,是山林石缝里的林兰,要的就是那份‘咬得青山不放松’的劲。”

金农的《墨兰图》则更显野趣:几株林兰从石缝中斜出,叶片瘦硬,花瓣淡雅,墨色浓淡相间,似有兰香从纸间溢出。他题诗曰:“林兰生石罅,不与世人期,香自空山发,何须问画师。”诗画相映,尽显林兰“不事张扬,自有芬芳”的品性。

这一时期的诗词中,林兰与“千年润”的意象交织,既赞其形态,又颂其精神。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录有一首无名氏的《咏林兰》:“千年石上草,一寸雨中根。香过兰麝远,润胜玉浆温。不向春风媚,独留清气存。”诗中的“千年石上草”“润胜玉浆”,正是“千年润”的生动写照;“不向春风媚”,则赋予其不媚时俗的文人风骨。

最新小说: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