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医道交融,铁皮石斛开始走进医家典籍。《证类本草》引《道藏》语,又补“治消渴(糖尿病)如神”——医者发现,糖尿病人“阴虚燥热”,恰与修炼者“水火不济”同理,用铁皮石斛煎水,能止渴、降糖,比其他滋阴药更温和。名医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中载:“产后阴虚,烦渴不止,用铁皮石斛五钱,麦冬三钱,煎服,三剂即安。”这正是从道家“滋阴”理论衍生出的医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对《道藏》的记载详加验证:“余游终南,亲见铁皮石斛生于铁青崖,折之胶丝如银,嚼之甘润如蜜。道士云‘轻身延年’,非虚言也——盖其得石之精,能固肾;得雾之润,能润肺;得日之光,能养胃,一身而三任,故为仙草首。”他还收录了民间用铁皮石斛“浸酒”的方法:“取三年生茎,与枸杞、杜仲同浸米酒,冬月饮之,能祛寒而不燥,补虚而不滞。”
第七回 灵草入仪成道符,供养修炼两相宜
在道教仪轨中,铁皮石斛渐渐超越“药”的范畴,成了“道符”般的存在。
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道观做“祈福斋醮”时,主法道长会将铁皮石斛茎系于桃木剑上,剑指北斗,诵《灵草咒》:“铁皮石斛,石上之精,感于北斗,应于太阴,助我弟子,水火既平,福寿长宁。”这是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因它“得阴阳之全”,能代人向天地传递“调和”的祈愿。
炼丹仪式更离不开它。开炉前,需用铁皮石斛汁调和朱砂,画“坎离符”贴于炉壁,寓意“以仙草之灵,引水火相济”。终南山太素观的“传戒大典”上,新受戒的道士要饮“铁皮甘露”(铁皮石斛与晨露同煮),师父会说:“饮此露,当记‘守中致和’——如仙草附石,不偏不倚,方为道心。”
民间信众也将铁皮石斛视为“吉祥草”。新婚夫妇会求一株栽于庭院,盼“阴阳和谐,子孙绵延”;老人做寿,晚辈会送“铁皮石斛膏”,贺“如仙草般常青”。苏州玄妙观的庙会,药农将铁皮石斛用红绸裹住,扎成“仙草束”,供不应求,百姓说:“这是《道藏》首推的灵草,戴在身上能避邪,煮水喝能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