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丹经:左慈与石斛的仙缘》(下卷)
下卷:仙草丛生传四海,丹经遗韵润千年
第五回 药圃薪火传山民,石斛渐成救命草
左慈隐去后,青龙潭畔的药圃成了山民心中的“仙地”。王二遵左慈所嘱,将石斛种植之法传给子孙,定下“三不采”规矩:幼苗不采,花期不采,根须未满三年不采。王家子孙守着悬崖上的药圃,每日清晨去收集晨露浇灌,逢雨前必用竹篾为石斛搭棚挡暴雨,生怕伤了那紫茎上的凝脂。
西晋太康年间,天柱山一带遭逢大旱,田中禾苗枯焦,山民多染“燥症”——唇裂出血,小便短赤,连井水都带着火气。王二的曾孙王仲,想起祖辈传下的话:“石斛胜甘露,燥时可救命。”他带着族人攀上悬崖,采下三年生的石斛茎,按左慈留下的法子,与麦冬、玉竹同煮,分给乡邻。那汤色澄黄如蜜,饮下时先苦后甘,喉间似有清泉流过,不过三日,众人唇上的裂口便渐渐愈合,夜里也能安睡了。
有个行脚僧路过此地,见山民虽遭大旱却少有人病倒,好奇询问,才知是“石上仙草”的功劳。他向王仲求了一株带往江南,恰逢当地瘟疫流行,病患高热不退,舌干如炭。僧将石斛捣汁,兑入米汤喂服,竟救下数十人性命。从此,“天柱有仙草,能解燥火毒”的说法,顺着长江水路传到了建康城。
第六回 医家寻踪着青史,石斛初登典籍台
南朝齐永明年间,御医陶弘景奉诏编撰《本草经集注》,听闻天柱山有“石生之草,润如凝脂”,特地带着弟子深入山腹。彼时王家已传到第六代,守圃人王隐见来者气度不凡,又知是为编修药书,便引着他们去看悬崖上的石斛。
陶弘景站在青龙潭边,见那紫茎仙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茎节间的露珠坠在叶上,映着山光如碎玉,不禁抚须赞叹:“此非寻常草木,乃石上之精也。”他亲自攀岩采摘,指尖触到胶质时,只觉凉意透骨,当即取来陶碗,嚼食一节,片刻后道:“甘寒清润,入肺胃二经,滋阴而不滞,降火而不寒,确是妙药。”
王隐捧出祖辈珍藏的左慈手稿残页,上面画着石斛的形态,注着“春采茎治消渴,夏采叶疗肺热”。陶弘景见字如获至宝,对照实物细细批注:“石斛,生天柱山者最佳,茎紫节密,胶质如琥珀,胜于他处。附石而生,得阴精之粹;承日光长,含阳气之华,故能调和阴阳,固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