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慈将石斛带回丹房,用青龙潭的活水洗净。只见其茎掐之有黏汁,如琥珀般挂在指缝,闻之清苦中带着回甘。他取最粗的一节,放入陶碗,捣成糊状,兑入潭水,一饮而尽。初入口时微苦,如嚼寒冰,片刻后,一股甘润之气从喉头涌到舌尖,原本干裂的嘴唇竟渗出津液,胸口的燥火像被潭水浇熄,连呼吸都变得绵长。
「好草!」左慈抚掌大笑,又取新鲜石斛茎,与先前炼坏的丹药粉末同煮。往日丹药的燥烈之气,竟被石斛的甘润中和,汤色从墨黑转为澄黄,药香中带着清冽的草木气。他将药汤装入葫芦,每日饮三盏,不出半月,赤红的双目渐渐清亮,夜寐安稳,掌心的裂口也愈合了,结出一层温润的新茧。
山中采药人王二,因常年在烈日下劳作,患「消渴」之症——口渴不止,饮一斗水尿一斗水,小腿浮肿如桶(阳明燥热,阴液耗竭之象)。左慈取石斛五钱,配麦冬三钱、天花粉三钱,煎水与服。王二饮三日,口渴减轻;半月后,浮肿消退;月余,竟能挑着药篓上山。他对左慈拜曰:「老道,这草比山泉水还解渴,莫不是仙种?」
左慈指着悬崖上的石斛,对王二说:「你看它生在阴湿石缝,却能吸日月精华,茎中凝脂如膏——这是『阴中含阳』的真机。你患的是『阳盛阴衰』,此草能补阴液,制阳火,恰合『阴阳平衡』之道。」他教王二辨认:「茎紫如玛瑙,叶翠如碧玉,掐之有黏汁,便是真石斛。春采茎,夏采叶,秋采花,冬藏根,各有妙用。」
第三回 丹经新解融石斛,阴阳相济悟真机
左慈将石斛请入丹房,与《九鼎丹经》并列。他发现,这株草的生长规律,竟与道家「阴阳消长」暗合:春分后抽芽,得木气而阴生;夏至后开花,得火气而阳长;秋分后结籽,得金气而阴收;冬至后休眠,得水气而阳藏。「原来草木也在炼『内丹』!」左慈恍然大悟,开始重写丹方。
他将石斛列为「药引」,与原有的至阳之药配伍:雄黄性烈,加石斛之润以制其燥;曾青性寒,加石斛之甘以助其行。新的丹方不再用猛火,改用「文武火交替」——文火取阴,武火取阳,如石斛在崖上,既受云雾之阴,又承日光之阳。
第一次用新方炼丹时,丹炉竟未炸裂。三日后开炉,丹药呈琥珀色,表面凝着一层细密的白霜,如石斛茎上的露珠。左慈取一粒含在口中,初觉微凉,继而甘润,最后一股暖流沉入丹田,竟无往日的灼痛感。他对空而拜:「师父,弟子终于明白,『丹』不在药,在阴阳相济;『长生』不在炉,在顺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