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仙草记:韩愈贬潮救命缘》
下卷:瘴江重生着华章,仙草名传岭海间
第五回 病榻研学石斛性,刺史亲探悬崖生
韩愈在刺史府的病榻上躺了月余,每日清晨,陈药农都会送来新采的铁皮石斛。那株被养在青石盆里的仙草,茎节愈发饱满,紫晕随日光流转,叶尖凝着的晨露滚落,在盆底晕开一小片湿痕。韩愈常坐在榻边,看它如何在岭南的湿热里舒展新叶,仿佛从那青茎中,能读出些与命运抗争的意味。
“老先生,这草为何偏生在悬崖?”一日,韩愈终于问出了盘旋多日的疑问。陈药农正用韩江活水浇花,闻言直起身,指着窗外的韩江对岸:“大人您瞧,那石壁向阳,石缝里渗着山泉,云雾早晚绕崖,是‘阴阳相济’的地脉。这草性喜阴湿,却离不得日光;需石气固根,又要水气润茎——恰如咱潮州人,在湿热里讨生活,反倒炼出副硬朗身子。”
他蹲下身,捻起一片石斛叶:“您看这叶背的绒毛,能吸瘴气里的毒;茎里的黏汁,能化肺里的燥。《神农本草经》说‘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咱潮州人用了几代,知道它治瘴气最灵:初起时,鲜茎捣汁喝,能退寒热;久了成虚劳,干茎炖瘦肉,能补元气。”
韩愈听得入神,忽然掀被起身:“我要去悬崖边看看。”随从慌忙劝阻:“大人龙体未愈,崖路凶险……”韩愈摆摆手,目光落在案头女儿韩挐的遗物——一支绣了半截的莲蓬香囊:“挐儿走时,我连株像样的药草都找不到。如今这草能救人性命,我去看看它的根,有何不可?”
陈药农拗不过,只好备了麻绳、药锄,带韩愈乘乌篷船渡韩江。抵崖下时,晨雾未散,只见数十丈高的石壁上,石缝间点点青绿,那是铁皮石斛的踪迹。几个药农正腰系麻绳,像壁虎般贴着崖壁攀爬,手中药锄轻挖,生怕碰断仙草的根须。
“李三郎的爹,去年就摔在这崖下,手里还攥着把石斛。”陈药农指着一处歪斜的藤蔓,声音发哑。韩愈望着那悬空的身影,忽然想起蓝关雪地里韩湘递来的寒酒,喉间一阵发紧。他从怀中摸出半锭银子,递给陈药农:“给采斛的乡亲们添双好草鞋吧。”
第六回 辟圃试种传新法,石碑刻方救万民
回到刺史府,韩愈彻夜未眠。他在纸上画下悬崖的石缝、石斛的根须,忽然一拍案:“不能让它只长在悬崖上!”次日,他命人清理府后荒园,依陈药农所说,用青石垒出仿崖壁的凹槽,铺上带露水的苔藓,引来山泉水,竟真辟出一块“石斛圃”。
陈药农带着药农们,将悬崖上的幼苗小心移栽过来。起初,幼苗总蔫头耷脑,韩愈便亲自守在圃边,看晨露何时最重,日光何时最柔,命人依时洒水、遮阴。半月后,竟有半数幼苗抽出新茎,青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