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药院的宫女小翠,年方十六,却因“肺经热盛”而面生“粉刺”,密密麻麻如粟米(肺热上熏,津凝成脂)。女皇赐其半盒驻颜膏,又嘱叶法善开内服方:金钗石斛三钱、黄芩二钱(清肺热,与石斛相杀,防寒凉伤胃),水煎服。小翠连用十日,粉刺顶端的脓头渐消;一月后,皮肤光滑如剥壳鸡蛋,对女皇谢恩时,哽咽道:“奴婢从未想过,草芥之身也能得仙草滋养。”
叶法善对小翠解释:“外敷如‘攻城’,直攻皮肤之疾;内服如‘固本’,清除脏腑之火。金钗石斛在内外方中皆为主,外敷则借藏红花的活血之力,让津液直达肌肤;内服则靠灵芝的补气之功,让阴液化生有源。”他还教宫女们用“石斛花煮水”洗头发:“花得春夏之气,能润发丝,防秋燥脱发。”
宫中的尚服局,用石斛茎汁染丝绸,织出的“紫楹缎”竟比寻常绸缎更耐磨损,色泽如宝石般持久。女皇见之,笑曰:“草木不仅养人,还能养物,这金钗石斛,真是天地间的灵物。”遂命将紫楹缎制成朝服,每逢大典穿着,大臣见其衣袂流光,更觉女皇“如仙临凡”。
长安四年,吐蕃使者入贡,见武则天端坐龙椅,虽年近八十,却眼不花、耳不聋,奏对时思路清晰,误以为是“女皇的孪生妹妹”。待知晓真相,使者伏地叹曰:“大唐有此仙草,难怪国力鼎盛!”武则天闻言,命人取来金钗石斛,对使者曰:“此草非大唐独有,乃天地所赠。若善待之,四海皆可种植。”
第七回 秘方外传救民疾,实践先于文献载
武则天晚年,深知“驻颜方”的价值不止于宫廷。一日,她翻看《则天驻颜方随年录》,见其中记录了三十余则病案——从皇子的“阴虚盗汗”到宫人的“皮肤燥痒”,皆用金钗石斛为主药而愈,遂对宰相狄仁杰曰:“此方若只藏于宫廷,如明珠埋土。可传于太医院,让天下医者知晓‘滋阴养颜’之理。”
狄仁杰奏请:“可先在洛阳‘惠民药局’试传,观察疗效,再行推广。”女皇应允,命裴弘泰的弟子带方赴药局坐诊。药局开张首日,便有老妇求诊,哭诉“口干舌燥二十年,近半年皮肤干裂如树皮”(肾阴亏虚,肺燥津伤)。医者用原方减藏红花(防老人活血动血),加玉竹三钱(润肺生津,与石斛相须),老妇服一月,口干减轻;三月后,皮肤竟能挤出少许油脂,不再脱屑。
此事传开,洛阳百姓纷纷求药,金钗石斛一时“洛阳纸贵”。城南“百草堂”的掌柜王老实,为满足需求,亲赴括苍山采挖,却因不懂炮制,将鲜石斛直接晒干,患者服后竟觉腹胀(未去粗皮,纤维刺激胃肠)。裴弘泰的弟子见之,教其“炮制三法”:春茎需去粗皮,蒸半小时再晒(去其寒性);秋花需与蜂蜜同炒(增其甘润);冬根需酒浸三日(助其入肾)。王老实依法学成,其药铺的石斛方疗效大增,被写入《洛阳药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