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周全体会议结束后,工程营地这边果断调整了白天的工作安排。
采石队和伐木队优先调集到规划的生活区附近工作,他们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土地给平整起来。
为此叶列茨基带着技术人员们连夜跑过来勘测地形,他根据以前在工厂设计管道走向的经验,按照地形的走势设计了一条基于高架水渠的供水网络和相对应的排水渠网络。
并且这两条网络互有交叉但互不干涉,保证了生活用水和生活污水不会混在一起。
接着在两条供水网络的节点上,他开始规划起建筑的布局。
首先这里的建筑必须能够兼顾保暖和结实的特点,在当下需要预留足够的烟道来建造火炕,在之后还要留够能升级集体供暖的冗余空间。
最后的那个需求叶列茨基表示能够搞定,毕竟文德镇的大部分供暖系统都是他亲自设计并改造来的。
革命军当时带来的蒸汽锅炉看着数量很多,但型号繁杂,而且普遍偏小,基本很难用作工厂设备。
于是乎叶列茨基就着手对每台锅炉进行了定制化的改造,将其变成了文德镇各个区域的供暖中心。
在文德镇内,有些小锅炉可能只够供应一两栋房子的,而有些大的却能够供应周边一整条街道。
这样的布局尽管很灵活,但会让后期维护的同志感到压力山大。
不过比起格利芬尔山脉这寒冷的冬季,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大家克服的。
就像他叶列茨基他现在遇到的问题一样,他能解决预留后期供暖设备升级空间的需求,但是对前期火炕建造的问题却有些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同队的其他技术工人就主动请缨,他们很表示这个问题可以交给他们来解决。
叶列茨基可以先把升级要用到的部分设计出来,剩下的他们看着设计稿去改就行了。
“大工程师你就放心吧,咱们不动你设计好的地方就行,剩下的咱们用点土办法总能解决。”
技术工人们的保证让叶列茨基信心满满,他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供暖管线的设计当中去了。
在有着技术人员们加班加点帮忙规划的情况下,生活区的建造也在顺风顺水地推进着。
只花了三天的时间,生活区的一个角就被清理出来。
大家又花了两天的时间去平整土地,在第六天的时候建筑队的人就已经过来。
这几天他们并没有放弃原本木屋的建造工作,毕竟总不能让大家一直在荒野上睡觉吧。
当听说第一块土地被清理出来之后,建筑队的人才是最为兴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