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皇宫的司马德宗,成了刘裕的 “吉祥物”。每逢祭天祭祖,他必须穿戴整齐出席,哪怕寒冬腊月也得在祭坛上跪半个时辰。有次冻得发抖,竟一头栽进香灰堆里,刘裕笑着扶起他:“陛下真龙体,怎可污了祭典?” 转身却对刘穆之说:“此等木偶,留着不过应‘昌明后二帝’的谶语罢了。”
义熙十四年(418 年)腊月,建康城飘着细雪。司马德宗坐在东堂,看王韶之捧着锦盒进来。他认得这个刘裕的长史,去年祭天就是他扶着自己的手献酒。锦盒打开,不是玉玺,而是三尺白绫。他突然想起桓玄篡位那晚,也是这样的白绫,悬在寻阳行宫的房梁上。
王韶之刚要动手,他却主动伸手整理衣领,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清明 ——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做出符合帝王身份的举动。白绫收紧时,他听见殿外的铜鹤被风吹得叮当响,仿佛在为晋室唱最后一曲挽歌。这个从未说过一句话的皇帝,用沉默接受了命运,却在临终前,用一个整理衣冠的动作,保住了帝王最后的尊严。
义熙十四年(418 年)十二月,司马德文跪在安帝灵前,听着刘裕心腹傅亮宣读 “遗诏”。烛火摇曳中,他看见哥哥的棺木上落着一片梧桐叶,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桓玄之乱时兄弟俩被软禁在寻阳,每天只能数着房梁上的木纹度日。如今,命运又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登基大典上,他望着空荡荡的太极殿,想起父亲孝武帝曾在此大宴群臣,谢安的羽扇、桓温的甲胄,都成了过眼云烟。刘裕站在班首,铠甲上的龙纹比殿顶的蟠龙还要耀眼。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刘裕称帝前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就像当年王莽的孺子婴,曹丕的汉献帝。
元熙元年(419 年)春,他下诏修复被孙恩烧毁的太庙。站在残垣断壁前,看见工匠从瓦砾中挖出半截晋室玉玺,缺角处正是当年桓玄篡位时摔的。他轻轻抚摸裂痕:“父皇若知晋室宗庙如此,该作何想?” 身边的刘裕亲信咳嗽一声,他立刻换上笑脸:“劳工匠们快些,朕等着告慰先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