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按部就班进行,但是进入七月份后,兴鸿科技迎来一次公关危机。
那是他们合作的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深圳龙华上班的路上引起自燃,由于是下班高峰期,消防被堵在路上赶不及时,那小车被烧得只剩下骨架。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
于是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便再度引起争论。
有人坚持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根本就不成熟,只是国内为了抢占燃油车市场,为了所谓的“弯道超车”,不顾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短板,强行推上市场。
当然也有人认为,汽车自燃的根本原因,还是电池做得不够专业。车辆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伤到电池而引起自燃。
好死不死,兴鸿科技正好是该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之一。
有些专业人认识便笃定认为,那是兴鸿汽车的锂电池出现了问题。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结论,让兴鸿科技很快在全网被人熟知。
这种负面的出名方式,肯定是致命的。
米娜组织开会,并提出要求:“一定要想办法证明,那辆车的电池并不是咱们兴鸿科技提供的。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我们都要自证清白。”
肖盛安颇为头痛的说:“关键在于,从今天开始,对方公司该系列品牌的车辆,全部都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另外,我们去年也供应有一部分电池。如果要证明车上的锂电池不是咱们兴鸿科技的产品,就要调取车辆信息,以及汽车出厂证明,确定是不是我们的电池。当然,及时属于我们的电池,在第三方检测报告没有出来之前,也不能确定就是锂电池引起的燃烧。”
米娜又说:“第三方的检测什么时候出来?可不可以跟客户沟通一下,先确定电池是不是我们的?现在出事了,咱们不能被动等待。”
杨丽娜表示赞同:“他们至少有三家电池供应商,在这节骨眼上,咱们可不能太老实。不然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替罪羊。”
众人纷纷点头。
出了这种事,最后肯定都需要给大众一个交代。
至于真相如何,实话讲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人承担责任。杨丽娜的意思很明显,不管是不是兴鸿科技的电池出了问题,他们都第一时间了解到真相,以防万一。
毕竟,锂电池的供应有三家,谁知道其他供应商会不会有所行动。
如果确实是兴鸿科技的产品,他们倒是不冤枉。怕就怕不是他们的问题,偏偏有人故意栽赃嫁祸,把问题推到他们的头上。
这种事,谁也说不清楚。
毕竟在采购部和甲方公司,兴鸿科技有可以信任的人,其他供应商也有相关的线索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