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种事,肯定选择明哲保身。
兴鸿科技拿到甲方的声明,第一时间就是通过官网公布,表示经过第三方调查和明确,确认事故车辆并非安装兴鸿科技的铝电池产品。
对于事故本身,兴鸿科技表示同情和关注,希望尽快解决。
至于事件本身,兴鸿科技并没有说太多,更没有说出另一家供应商。
那不该由他们来公布。能撇清自己的责任,沈林风他们觉得已经算好事,要不要公布锂电池供货厂家,那是刘文博的事。
兴鸿科技的声音发出去后,甲方的陈清也很快发出。
他们的说明更详细,详细介绍了事故情况,导致的损失,以及第三方检测结果。
结果没有隐瞒真相——汽车碰撞,引起锂电池受损,导致自燃。
沈林风看完报告,笑了笑说:“老梁他们完了。至少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他们的名声会臭很长一段时间。”
他说的老梁,便是另一家竞争对手的锂电池企业,负责人叫梁博海,跟沈林风也熟悉,在好几个客户那里撞过车。
按理说生意各做各的,可眼看着竞争对手遇到困难,沈林风忍不住有点开心。
趁对手出问题的时机,他们又可以努力提升一点订单量。特别是跟梁博海他们一起供货的客户,兴鸿科技肯定能抢走不少的市场份额。
这就是现实。
产品允许不良率出现,但是因为产品不良而导致事故,供货商肯定要背锅的。
所谓可以接受的不良,是指产品在使用中被发现不良,而不是因为不良而导致事故发生。
根据甲方提供的信息,梁博海他们的产品在安全保护上,确实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从而导致了本次事故的发生。
做生意本来就是残酷的。
既然不是兴鸿科技的问题,接下来沈林风便充分利用舆论,抓紧时间搞关系,向客户再次营销他们的产品。
看吧,锂电池的安全性非常重要,采购还得用靠得住的锂电池。
没有出事的时候,大家都想压价格,用最低的钱,买到最优秀的产品。很多采购最大的本事就是不断降价。
现在出事了,降价的风气突然刹车,很多车企又恢复理智,重新联系供应商,充分强调产品合格率问题。
沈林风抓住这个机会走访关系,刚刚符合车企的需求。
他一直在跟客户说:“咱们做品牌的,跟贵公司的目标和理念是一致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绝对是备受关注的核心部件,实话讲真不该在这上面省钱。”
这种话要是放在日常,大部分采购负责人都会说:“我们要降本增效,为什么你们不能提供优质又低价的产品?”
但是,在这节骨眼上,几乎有脑子的甲方代表都不会那么说。
聪明的都会说,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倡导的理念,我从来不要求低价产品,而是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