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便是 “次辅李景湛,罔顾人伦,罪通于天”,紧接着便直指核心 ——“先帝龙驭上宾之日,李景湛竟敢匿而不宣,秘不发丧凡七日!此等行径,上则亵渎先帝梓宫,中则践踏圣元宗法,下则藐视我大萧社稷!”
谢清风再往下翻,后面附着数十位御史的联名,每一个名字都盖着鲜红的官印,密密麻麻铺了半页纸。
上面的文字更是毫不留情,“人臣之罪,莫大于此”
“若不严惩,何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请陛下立斩李景湛于闹市,以儆效尤”
......
谢清风缓缓合上奏折,喉咙轻轻滚动了一下,他终于明白萧云舒为何如此烦心了。当年先帝刚崩,正是李景湛以秘不发丧的方式稳住了局面,此事虽有辱先帝遗体,确是过错,但当时的情形危急容不得半分迟疑。
更关键的是,李景湛手中的虎符能够让五军都督府在当时关键时候倒向萧云舒,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否则即便当时谢清风及时派兵护送萧云舒前往京城也难以撼动萧宸在京中的根基,恐怕如今坐在这龙椅上的,早已是二皇子萧宸。
李景湛有过,却也有功,而且是护国安邦的大功。
难怪萧云舒如此烦恼。
但是李景湛这等罪名在礼法森严的朝廷里,几乎没有转圜的余地,可萧云舒显然并不想处死李景湛,否则也不会将这些奏折拿给自己看,更不会说“想听听你的主意”。
要是这事是偷偷摸摸的,只有少数人知道就好了,现在棘手的主要是还涉及到宗室那边,当时可是满朝文武全部都在场的,李景湛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认罪了。
李景湛于他,亦有提携之恩,先前在翰林院做事时他的门生对他也多有照拂,再者说,奶奶的诰命也是李景湛建议先帝的。这情,他还是要记的。
如今李景湛落难,他既知晓前因后果又蒙萧云舒信任问计,自然该尽一份力。
谢清风指尖在奏折边缘轻轻摩挲,心中已有了计较,抬眼看向萧云舒:“陛下,臣有一计,或可两全。”
萧云舒挑眉:“你说。”
……
听完谢清风的办法,萧云舒脸色骤变,猛地一拍案几:“胡闹!朕要的是保他性命,你这是要把他往死路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