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七月,张浚见了新皇帝赵眘,极力劝赵眘北伐恢复中原,一雪前耻。赵眘也有志于此。赵眘问张浚,该如何进军,张浚提议用水师从海路攻山东,各将出师攻中原。
刚提拔的翰林学士史浩,本是赵眘的老班底,向赵眘建议在采石矶及瓜洲加固城池。张浚对此有异议,认为不守两淮,而守长江,是向敌军示弱的表现,会懈怠将士的锐气,不如在泗州(安徽泗县)巩固城池。两相比较,史浩的眼界似乎不如张浚开阔、大气。如果眼界差些倒也不伤大雅,不幸的是,史浩和张浚,两人都是牛脾气,史浩趋向稳打稳扎,张浚趋向激进,赵眘一上台,两位重臣就顶牛,两人的情形,很有些像神宗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对朝廷忠心耿耿,可观点不一致,实在是非国家之福,自然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八月,史浩升为参知政事。赵眘命大臣讨论“战”与“和”,洪遵、金安节、唐文若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宰相陈康伯此时多病,一直上疏要辞职,赵眘还没批准。而新上任的参知政事史浩,并无一言。赵眘看不过意,主动问他,史浩却道:“做好防守准备,这是好建议。如果听浅谋之人,兴无谓之兵。敌寇走了就论功行赏,敌寇逼近则收兵逃窜,如何能恢复中原?”谁是“浅谋之人”?史浩自然是指张浚。
赵眘见两位重臣掐架,采取了各赏糖果五十颗的策略,公元1163年正月,史浩升任宰相,张浚任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赵眘用意,自然希望两人真诚合作,开创一番伟业。
张浚在建康设立都督府,推荐陈俊卿为“江淮宣抚判官”,赵眘特意召见了陈俊卿,向陈俊卿垂询张浚的饮食颜貌,并激励道:“朕倚仗魏公如长城,不会被谣言左右!”
同时,赵眘也听史浩的建议,任命布衣李信甫为兵部员外郎,携带蜡书潜道往中原地区,招揽中原豪杰,如起兵占有州郡,朝廷许诺封王世袭。
三月,驻守开封的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派人送书信给南宋,要求南宋归还收复的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商州、秦州之地,并要求南宋按绍兴和议内容缴纳岁币。否则兵戎相见。
此前十一月,金国皇帝完颜雍命仆散忠义为都元帅,纥石烈志宁为副元帅镇守开封,屯兵十万,扬言南下取两淮,朝廷震恐,张浚则说金军诡诈,不必惊慌,命大军分屯盱眙、泗州、濠洲、庐州防备,金军也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因此送来书信恫吓。
金军见恫吓无果,即命知泗州蒲察徒穆、同知大周仁屯虹县(泗州北),右翼军都统萧琦屯灵璧。储粮修城,大有南下之意。
张浚意欲先发制人,上疏赵眘,请求赵眘临幸建康亲征,先取山东。大臣胡铨、王十朋、汪应辰、陈良翰,都是张浚的门人,交相称赞。唯独史浩不以为然,史浩反对道:“出兵攻敌,自己防守就空虚。我军攻山东,一定程度上可以牵制川陕。但金军怎么不会想到出兵攻我们的两淮、荆襄地区,以解除山东地危机?当务之急,是固守要害!”
当然,不仅史浩反对,都统制陈敏,都督府参赞军事唐文若、陈俊卿也认为“不若养威观衅,俟万全而后动”,张浚都不听。
这时,主管殿前司李显忠、建康都统邵宏渊,也同时向张浚献策,愿率兵先攻虹县、灵璧,拔除横亘在宋军面前的两颗钉子,李显忠甚至说,已经策反了金军右翼军都统萧琦为内应。张浚立即将他们的请求也上报赵眘,并请回杭州觐见赵眘。赵眘当即召张浚回临安,当面仔细询问作战方案。
四月七日,赵眘召见张浚之后,紧接着召见宰相史浩,征询他的意见,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史浩却再三陈说不可!赵眘很恼火,挥手让他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