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以贯之促议和。“议和”是赵构即位后便制定的国策,为什么“议和”,前文已经说过,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促成“议和”,应该说实属不易!在议和期间,赵构也曾几次下诏亲征,命令抗战,当然所有抗战的目的,都是为议和服务的。
九,心狠手辣杀大将。如果我们认为赵构是温情脉脉、优柔寡断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赵构完全具备皇帝素质,前文细述过,为了震慑群将、巩固皇权,赵构不惜背负骂名(实际,这个大部分骂名,他还让秦桧背了),冤杀岳飞。彻底根除了将帅尾大不掉的隐患。
赵构冤杀岳飞,在大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大宋不仅对文臣宽容,对战败的武将也极端宽容,基本都是免官、降职,至多是流配而已。赵构悍然举起屠刀,产生的后果是很震动地。直到二十年后,孝宗刚上位,下诏命四川吴璘放弃德顺诚,部下劝吴璘说,放弃德顺诚对大宋朝廷不利 ,吴璘无奈地回答,朝廷下了诏书,我不听,能行吗?
杀大将如此,敢挡去路的小兵,赵构亦不手软。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攻陷天长军,赵构在扬州,两地仅百里。赵构闻报,急忙带少数心腹随从先跑,到杨子桥,有一卫士出言不逊,赵构二话不说,立即拔剑将他杀了。
十,明眼如炬选嗣君。挑选继承人是所有帝王面临的头等大事。亲儿子都难选,何况是选养子,赵构先从一百位宗族子弟中选了十位,又在十位中挑选了两位,最后两位中选了赵眘,对不对?事实证明,赵构的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
十一,心甘情愿退皇位。“禅让”这件事,中国历来推崇备至,尧禅舜,舜禅禹,一直有崇高的光环,可这事毕竟只是个传说。真正主动自愿做到了“禅让”的,只有赵构和他养子赵眘而已。把手中的帝王权力全部交出去,自己做太上皇,说来容易,做来难。这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大度量、好心态才能为之。
中国有名的太上皇有多位,刘邦父亲“太上皇”名号是刘邦封的,李渊做“太上皇”是李世民逼迫的;李隆基做“太上皇”是迫于无奈的,还受尽委屈;赵佶做“太上皇”是为了逃避责任;孝宗赵眘也做了六年“太上皇”,可晚年不幸福;光宗赵惇做了七年“太上皇”同样不是主动退位的。后世的乾隆,名为“太上皇”,实际仍然幕后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