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赵构的一生,二十岁前养尊处优做皇子,二十岁时为人质,二十一岁登皇位,但是这个皇位看似诱人,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自己反而成了金军的眼中钉,在金军的强力进攻下,赵构虽然颠沛流离、狼狈不堪,但是顽强的挺过来了,经过十六年的苦心经营,扫清了境内的各项叛乱、顶住了金军的进攻,巩固了自己政权,最后和金国达成“和议”,虽然偏安一隅,可毕竟延续了祖宗基业,总比亡国灭种强万倍!五十六岁时,赵构又做了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主动禅让皇位,最后二十五年,得以悠哉悠哉,颐养天年,以八十一岁高龄寿终正寝。
赵构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一生,父母拘押北国,弱冠之年勇挑重担,这重担何止千万斤?名义是皇帝、说是权力,其实基本都是压力,有内乱压力,外战压力,自身安全压力,担心大权旁落压力。除此之外,正当壮年便丧失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夭折,一般人面对这样的厄运,可能早崩溃了,
然后这些挫折没有击垮赵构,反而让他越挫越勇,最后苦尽甘来,上有老母奉养尽孝,下有养子善终,所以说,赵构又是幸运的,这得益于他慧眼独具选中继承人,并精心教导,所以孝宗极其孝;得益于自己委屈求和接母亲,所以生母平安而归。
赵构确实冤杀了岳飞,这是政治的需求,岳飞不被冤杀,自然有“李飞”、“韩飞”、“彭飞”被冤杀,这是根除将帅尾大不掉形势所迫,是毫无办法的事情。但赵构有生之年并不阻止孝宗为岳飞平反,他也知道这事虽不得已而为之,可确实做错了,所以从未下过旨意禁止后代为岳飞平反,所以从这点来说,赵构也是大度的。
如果不带偏见,实事求是地梳理赵构的一生,你会发现,赵构其实很不简单,我们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分析。
一,镇定自若做人质。公元1126年正月,金军杀到开封城外,“同知枢密院事”李棁出使金军大营,达成割地、送亲王为人质的所谓议和内容。钦宗指定赵构出使为质,赵构“慷慨请行”,赵构实际慷不慷慨,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和张邦昌坐着木筏渡过城外战壕,义无反顾进了金军大营是事实,比那位帝师耿南仲以年老推辞不去金营的,强了多少倍?
赵构留金营约十天,宋军踹营,金军统帅斡离不大怒,张邦昌恐惧,赵构神色自若,斡离不对赵构表现很吃惊,认为这亲王有假,要求换人。于是赵构回京,换来倒霉的肃王。有人认为《宋史》这个记录是美化赵构的,《宋史》是元朝人修撰的,有何必要美化赵构?又有人抬杠,编撰《宋史》的资料来源是宋朝留下的,南宋史料,自然会为赵构美化。可是我们要看事实,金人为何要求换人?而且还真换了。谁能给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二,审时度势留磁州。赵构从金营逃出生天,不到十个月,金军卷土重来,杀到真定(河北正定),指名道姓要赵构再去金营和谈(须康王来,和好乃成《宋史.王云传》),斡离不坚持要赵构去和谈,这事很蹊跷!是搞清楚了前期做人质的赵构康王身份无误,觉得赵构是隐患,还是赵构做人质时和斡离不结交了友情,斡离不觉得老熟人之间更好交谈?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