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清朝曾国藩的湘军,他敢称“曾家军”吗?
所以,稍微有政治头脑的人就会认识到,兴许,地方将帅越打越大,成了地方军阀,尾大不掉,他赵构倒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沦为傀儡。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不就是这样吗?
三,将帅之间不团结。一个团队,如果内部不团结,战斗力可想而知!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就南宋前期而言,公元1133年,襄阳、郢州镇抚使李横第一次北伐,杀到了河南许昌,传檄各地军帅共同北进,除了韩世忠做了战争准备,获得了朝廷的许多粮草却来不及发兵外,其他军帅都是持观望态度的。
而后来岳飞北伐,杀到朱仙镇,一日接十二道金字牌撤军,岳飞撤军,除了这十二道金字牌,还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友军都撤回了。岳飞主战场在襄阳、鄂州,淮东是韩世忠,淮西是张俊,川陕是吴璘。假如没有十二道金字牌命岳飞撤军,友军不出兵配合牵制金军兵力,岳飞无论如何也难以完成独功!
朱仙镇大捷,只是战略上取胜,兀术也是仅是被迫撤离,十万主力还完整的保存了。岳家军主力鼎盛时期也就十多万,对付兀术就够呛,要知道,金国军事统帅兀术,那是金国真正的军事家,他和大宋的刘锜一样,从少打到老,从东杀到西,从南杀到北。而且他还有水战的经验,可以说是军事全才。加上大宋淮东、淮西大军止步不前,金军另路金军从淮西绕到岳飞背后,岳飞这仗还怎么打?
但为什么不让友军配合,一起干翻金国呢?因为名为“友军”,实际相互之间并不友好,这几大军头之间,关系相当复杂。刘光世和韩世忠公开有矛盾,韩世忠和张俊有矛盾,张俊和岳飞有矛盾,张俊还和刘錡有矛盾。要他们之间配合,怎么配合?而后来孝宗主持北伐,用李显忠和邵宏渊为大将,就是因为邵宏渊嫉贤妒能,将帅不和,致使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