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军出城追击,宋军依赖刘昌祚殿后死战,才保住这可怜的一万多宋军退回渭州(甘肃平凉)。看到这里,我们后人能不扼腕痛惜?这个高遵裕,岂不该死?
高遵裕、刘昌祚围攻灵州时,另外三路军哪去了,当时说好的五路军共同会师灵武的啊?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路“熙河路”李宪,取得了兰州后,醉心于修建兰州的大帅府,窝在兰州不动了,赵顼深恐高遵裕、刘昌祚孤军深入灵州,急命李宪亲率重兵、押运粮草从兰州赶往灵州增援。李宪无法,勉强出征,却懵懂地走错了方向,折道天都山(宁夏中卫境内),焚烧了西夏的南牟内殿和所有馆库,擒获了西夏统军仁多唆丁,虽然取得胜利,但赶到葫芦河流域时,灵州传来战报,高遵裕败退了,李宪便班师回到了兰州。李宪这一路,没有到达兰州,但是却完整地保留了部队的实力。
第三路河东路王中正,好不容易走到宥州,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在宥州抢了西夏百姓的牛马充军粮,但杯水车薪,只得出城往西,走到奈王井(陕西靖边西) 粮食基本吃光了,饿死军士两万多人,灵州只有几步之遥,却可望不可及,只得打道回府!王中正部队,算是挨到了灵州边缘。
第二路种谔占领了空城夏州,粮食补给困难,移驻索家平(夏州西)等候后勤部队粮草。
左班殿直刘归仁,难忍饥饿,竟率众向南逃奔,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部队溃散。加上天降大雪,冻死者不计其数,种谔见无法进军,打算用粮运不继的名义,归罪于转运使李稷。朝廷诏令种谔撤回军队。种谔所率九万三千人,返回大宋境内只有三万人。前面战功基本全打了水漂!
公元1082年正月,五路伐夏除李宪占据兰州外,大军基本撤回,大宋损失军队达二十万,无论是军队和钱财,让王安石变法积攒的一点家底,败落了几成,让人扼腕叹息,战争的结果仅仅得到兰州和米脂,远不如王韶在熙河取得的成就。
五路无疑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后勤补给跟不上。
五路伐夏失败后,高遵裕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刘昌祚贬为永兴军钤辖;王中正代理鄜延巡边,王中正自愧难当,请求罢免,改为金州观察使;李宪收复兰州,灵州误期,功过相抵,从熙河路兼任泾原路安抚使;只有种谔,把运粮不力的责任推给李稷反而升迁为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