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二月,赵曙的病逐渐沉重,竟然不能完整地说话了,处理国家大事,都是用笔写在纸上。韩琦见此,对赵曙奏道:“陛下很久没有上朝视事,朝廷内外惶恐忧愁,应该早立皇太子以安众人之心!”
赵曙沉默一阵,微微点头,韩琦请赵曙御笔写出皇太子人选。赵曙拿着韩琦双手递来的朱笔,颤颤巍巍地写道:“立大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颖王赵顼,轻声道:“想必是颖王了,请陛下重新写清楚一些。”
赵曙又提笔在后面加了一句:“颖王顼!”
韩琦立即召翰林学士来寝宫起草册封皇太子的制书。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到御榻前听命,韩琦将赵曙写的手诏递给张方平,张方平却说不能辨认。问英宗,赵曙靠着案几嘟嘟囔囔地说,又说不清楚。
张方平进笔给赵曙再写,赵曙又伏案写道:“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具体是谁,没写清楚。
张方平抗声道:“皇太子必是颖王,既是嫡长子而且贤明,请陛下写出他的名字。”,赵曙又吃力地加上“颖王”两字,还没放下笔,似乎意犹未尽,再加“大大王”三字。
张方平再无疑虑,退出寝殿起草制书。
公元1067年正月初八日,赵曙在福宁殿驾崩,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仅四年,
当日,赵顼即位,后世称之为神宗。
佐料:司马光在主修《资治通鉴》之前,曾担心历代史籍浩繁,君王难以遍览,因仔细选材,以编年体,初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进呈英宗,引起宋英宗的高度重视。
公元1066年,英宗特意在秘阁设置修书局,让司马光接着前八卷继续修撰。可以说英宗在位四年,除了费时十八个月争论“濮议”之外,就是督促司马光做了这件事,可圈可点!
直到公元1084年,司马光前后历时十九年,全书修撰完毕,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为《资治通鉴》,并且还特意为书写了序言,自己则每天坚持阅读。
从该书的定名来看,神宗的水平非同寻常。
《资治通鉴》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的,协助修书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刘恕博闻强记,对《通鉴》的讨论编次,出力最多。刘攽主修汉史、范祖禹主修唐史,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书中是非判断,则出自司马光一人之手。所以书中涉及议论,都是“臣光曰”。
附录五:宋英宗在位年号及历任宰相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四月英宗即位):韩琦、曾公亮;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韩琦、曾公亮;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韩琦、曾公亮;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韩琦、曾公亮;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神宗即位):韩琦(九月免)、曾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