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议之争,朝廷贬了六员大臣,作为始作俑者司马光,却安然无事,做官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啊?
原来,赵曙留住司马光,是想要他做件大事,此事非司马光莫属。
1066年四月,赵曙命“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司马光,主持编修历朝历代君臣事迹。
司马光上疏奏道:“纪传体裁文字繁多,臣不自量力,想博采众长,整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但凡国家兴衰、生民休息、'善'可学习、'恶'可警戒、帝王应该警醒的,采用编年体方式,取名'通志'。该书上下贯穿千年,臣一人难以胜任,翁源县令刘恕、将作监主簿赵君锡,都有史学名声,望陛下特差两人与臣一起修撰。”
赵曙下诏批准,后赵君锡父亡守丧,命太常博士刘攽代替。
通史《资治通鉴》的修撰,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
同月,西夏李谅祚派军侵边,围攻庆州大顺城(甘肃华池),被经略使蔡挺击败。
李谅祚于公元1047年即位,当时才一岁,此时二十岁,已经成年,也亲自掌握了政权,野心勃发。
公元1064年,赵曙登基,李谅祚派使者吴宗到开封庆贺,不料吴宗出言不逊,宋朝下诏让李谅祚惩罚吴宗,可李谅祚认为使者受了大宋的批评,就是西夏受了欺负,便借机制造摩擦。但他又担心大宋停止李元昊时期谈好的岁币,因此只敢在边境小打小闹。
两年的试探,李谅祚见大宋无动于衷,于是在1066年四月加大了赌注。不过一交手就吃瘪,李谅祚觉得很没面子。
八月,李谅祚率步骑再攻大顺城,他身披银甲,头戴毡帽,亲临阵前督战,宋军箭下如雨,他被流矢射穿铠甲,狼狈逃窜。
李谅祚吃了大亏,放言要增兵十万围大顺城。此时刚好是大宋朝廷每年发放岁币给西夏的时候。
知延州陆诜听说李谅祚想发飙,立即釜底抽薪,扣住岁币不给。李谅祚眼巴巴地望着这笔银子,却在边境运不过来,欲哭无泪。
李谅祚被大宋掐住死穴,动弹不得,只得服软。九月,李谅祚派使者到大宋谢罪道:“边将擅自兴兵,被我诛杀了!我愿意息兵。”
当初李谅祚刚动手时,赵曙问韩琦怎么办?韩琦也是建议停止岁币,关闭边境贸易,派使者问罪。文彦博有些担心,怕引起后患。
韩琦不屑一顾地分析道:“李谅祚不过是一位狂童罢了,他没有李元昊的智慧谋略,况且我们边境的守备比以前牢固多了,朝廷派使者谴责他,他必然服罪!”
朝廷还没有动手,陆诜先斩后奏了。
陆诜一掐李谅祚脖子,李谅祚果然遣使向宋请求和好,赵曙听到消息后,对韩琦道:“正如爱卿所料!”于是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十一月,赵曙的身体又出毛病了。御医诊治后,赵曙开始服药。但是病情不见好转。一天,宰相韩琦等至寝殿问安之后退出,颖王赵顼也跟着出来,忧形于色,对韩琦道:“怎么办啊?”
韩琦庄重地对赵顼道:“愿大王日夜都不要离开皇上左右!”
赵顼奇怪地回答:“这是人子的基本责任啊!”
韩琦脸色更加严肃,盯着赵顼的眼睛道:“恐怕不仅为此!”
赵顼恍然大悟。急忙转身进寝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