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以来,政府的教育和藏书机构主要是“三馆”,即“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位置在皇宫右长庆门东北角,当时只有几十间小屋,而且简陋不堪。三馆的名称很高端光鲜,可外表确实上不得台面。赵匡胤上位,方方面面事情太多,一时也来不及打理。
赵光义即位后第二年,亲自到“三馆”视察,看到这番寒酸景象,连连摇头,对近臣道:“这哪里是贮藏天下图书的场所,能够对得起国家贤良俊士吗?”
赵光义唏嘘一番后,当即下诏为“三馆”挑选新的馆址,命亲信宦官督促工匠,日夜监造,“三馆”的殿阁,都是赵光义亲自规划审视的,其雄伟壮观程度,可以和皇宫的主要殿堂媲美。
皇帝亲自出面,事情就好办多了,工程建造速度很快!一年后即公元978年,工程竣工,赵光义又御赐名为“崇文馆”,“崇文”两字,充分体现了赵光义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崇文院落成后,赵光义将“三馆”的图书全部搬移至此,并分门别类地整理收藏。
此外,赵光义还十分注意搜求民间图书,多次下诏收购海内孤本、善本。并规定了对献书者的奖励办法。赵光义道:“教化的根本,治乱的源头,都在书籍之中,如果没有书籍传承,后世怎么取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