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晋君周不用心导致楚君员当众自杀,即便晋周乃一国之君都是失职。
要是晋君周刻意逼迫到楚君员自杀,并且楚君员在自杀的过程中还搞了那么一出,到底晋君周的动机是什么?
回到“新田”的楼令不会调查,一来没有意思,再则只会更加闹心。
“君上出城做什么,有交代去哪里吗?”楼令唤来宫城的宦官提问。
宫城里面有很多宦官,当前担任官宦一职不用阉割,担任宦官的人多数是公族的出身。
贾罗恭敬达到:“君上心有所感,出城去了文公墓。”
文公墓?那就是晋君周去晋文公的陵墓了。
目前各国的君主不会刻意建造大型寝陵,生前着手建造陵墓则是一定的事情。
很久之前就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后面又被周公旦进行强调。
儒就是周公旦创建的学说,后来分裂成了诸多的学派,那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经由周公旦在《礼》进行强调之后成了儒学的“招牌”之一。
后人拿前人的成果是一贯的事情,其实只要传承能够延续下去,多数先贤并不会在意。他们要是真的在意,那也没有办法。
楼令一听就知道晋君周是去躲祸事,一时间深感无语。
到底是看管不严,还是处心积虑,还是那一句话:已经造成既定的事实,无法进行处置,变得无所谓了。
“去文公墓禀告君上,说我已经入城。”楼令该派人去通禀,步骤不会忘记。
同行的智罃和士鲂也分别派人过去。
“君上这样……”士鲂后面的话没有讲出来。
为什么晋君周要那样干呢?摆明就是给国家治理楚地上强度。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一个事实,列国之君只是大贵族,身为一国之君真无法方方面面统治国家,顶多就是得到其他贵族的效忠。而其他贵族有权在自己的封地执行自家的律法,有权制定税收额度以及征召出私军。
那么就是,只要有封地,每一个贵族的封地都是国中之国,身为一国之君无法随意干涉。
那样一来,尽管楚地成了晋国的疆域,赏赐出去却落到获得封赏的贵族统治之下。
晋君周当然可以从那些贵族收税,也能够征召他们出兵参战,可是跟直辖的区别很大。
因此,不算是“家天下”的格局,一国之君给治下一众贵族上强度这种操作很是屡见不鲜。
哪怕是进入“家天下”的格局,也不是凡事皇帝说了算,君臣一样存在对抗,互相坑来坑去无比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