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楼氏作为一个家族很富,治下的贵族或准贵族不是没跟着一块发家致富,碍于他们原先的基础有限,形成的既定落后。
不难理解的,基础不一样,发展的速度自然不会相同。
那些基础条件比楼氏好的那些家族,他们则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无法像楼氏一再创新,自然就被楼氏弯道超车了。
三年,在这三年之内,晋国的各个家族将会以一个卿位家族为首在楚地轮流驻军。
为了能够减短后勤的供应,以及三年之后发动横扫列国的战争,楼令提出在郑地大肆开荒的建议。
模式就效仿殷商,组建专门的奴隶军团,只是那些奴隶军团不承担作战任务,安排去开荒与耕作。
那种模式只需要数量不多的军队监视和充当监工,各种体力劳动让奴隶来干。
本着开发出来一定会持续利用的原则,到时候开发成熟的土地还不知道会归属于谁,事先也就要做好义务与责任的分配。
“当然是君上和想要南下定居的家族出大头,我们顶多就是进行配合。”士匄说得那个叫理所当然。
晋君周听了非但不能摇头,还要点头表示认可。
没有完全礼崩乐坏的年代,秉持的就是谁出力谁得好处,没有不出力又占绝大多数好处的道理。
要进行军屯的区域在郑地和楚地,对吧?
晋君周已经摸清楚情况,笃定取代周王室之后会迁都,超大概率就是迁到“洛邑”那一边。
那么,晋君周是不是应该提前布局,例如强制一些封君迁徙人口南下,进一步转移产业呢?
当然不是说晋君周猜到几个卿位家族会抢夺公族封君的封地,只是提前的一种未雨绸缪。
与此同时,晋君周可是看到了周王室的教训,大闹给闹到不可开交也不允许自留地太小,起码不能小于当前晋国的三分之二。
可以预见的情况就是,卿位家族都会带上名下的封地建立封国,晋君周将会尽最大可能咬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将更多的郑地或楚地、三戎之地纳入王室的直辖。
这样一来,承担军屯的更多义务与责任,在还讲道理的时代,话语权肯定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