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君臣心里明白这是取代周王室之前的最后一次诸侯会盟,往后再有会盟的活动,大概就是新的分封国聚到一块,一下子让这一次在“黄池”会盟变得很有意义。
楼令实际上还是不想去,只是有一句叫“盛情难却”的话。谁都在兴头上却泼冷水,很容易让他人过多联想,闹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会盟不是选在接近夏季的春季,便是时间选在秋季中旬。这一次当然是选在临近夏季的春季了。
人在“新田”的卿大夫都会随同晋君周前往,晋国的会盟队伍人数必然增加。这种增加是每一名卿大夫会带上必要的随行武力,导致队伍的人数猛增,可不是指多了几名卿大夫那么简单。
如果只是晋君周前往,队伍的将士与随扈等人加起来顶多接近五千,每增加一名卿大夫就是让队伍增加三千人左右。
结果是什么?最后出发的队伍将近两万人。
这可是春秋时期的两万人。其他国家在会盟期间,不是马上要参战的会盟性质,不会带上那么多人,轮到晋国君臣带上两万人前往会盟就变得正常了。
那也不是晋国君臣非要搞排场,主要是他们清楚有多少人深恨自己,必须做好各种事先的准备,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何尝不是在避免节外生枝呢。
武力威慑这种操作,晋国君臣早早就干得很熟稔,事实一再证明确实有用。
队伍从出发到抵达“孟津”用了十三天,随后过河又花了七天。
没法子的事情,谁让现如今独有的跨河大桥宽度就那么大,晋国君臣携带的人数与物资都多嘛。
早先得到消息的毛公共和刘公季子到大桥迎接晋国君臣的到来,他们像是在侍奉周天子那般对待晋君周,用这样的态度表示乖顺,其实也是在释放支持晋周取代姬泄心的信号。
对他们来讲,只要既有待遇不会更差,谁当天子都无所谓。
然后,周王室早就没有了忠臣,真有忠臣也不至于闹到现在那种惨况。
或者说,周王室要是还有忠臣,晋国控制“洛邑”期间必然流血,可是晋国控制“洛邑”的过程中没有死上一个周王室的贵族。
一个王朝闹到连一名忠臣都找不到的时候,不赶紧灭亡还留着做什么?
“你二人随同前往‘黄池’参与会盟?”晋君周肯定要接见毛公共和刘公季子啊。
闻言,毛公共和刘公季子对视了一眼,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实际背叛之后,人只会越来越没有底线,为了讨好新的主子什么都肯干,尤其是羞辱旧主。
晋室取代周王室是一种必然,可是要将过程办得漂亮,缺不了周王室公卿的配合。
“天子近来如何?”楼令知道有一些话由自己来问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