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极磷虾生态系统的碳泵作用
揭示南极磷虾通过集群摄食和排泄过程,将表层浮游植物固定的碳输送至深海(“生物泵”效应),单种群年固碳量可达数百万吨。
发现磷虾分布受海冰-浮游植物耦合机制驱动:冬季海冰为磷虾提供栖息地,春季海冰融化释放营养盐促进浮游植物爆发,支撑磷虾种群繁衍。
3.冰盖-海洋相互作用与海平面上升风险
在威德尔海冰架底部发现融水通道网络,证实暖化海水通过通道渗透导致冰架变薄(年均减薄速率约0.5米),可能加速西南极冰盖崩解。
普里兹湾冰川退缩区观测到冰-海界面热通量增加,冰川融化速率与表层水温升高呈显着正相关(每升温1℃,融化速率增加约15%)。
4.南大洋碳循环的复杂性
通过走航观测发现,南极半岛海域表层海水虽持续吸收CO2,但深层水存在季节性CO2释放,可能与底层水年代久远、碳饱和度较高有关。
普里兹湾沉积物记录显示,过去50年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可能与磷虾种群扩张和海冰减少导致的初级生产力变化相关。
三、未来重点方向
中国计划通过“十四五”极地考察专项,进一步深化
南冰洋研究:
新建考察站支撑:罗斯海新站(预计2025年建成)将填补威德尔海长期观测空白。
·新技术应用:部署更多自主潜标、AUV、无人机,构建“空-天-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聚焦南极冰盖崩解阈值、南大洋碳汇稳定性等全球优先议题。
中国的南冰洋科考不仅为理解地球系统运行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也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极地生态环境贡献了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