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仗局的太监为何不见踪影?”朱慈烺追问。
“回殿下,两位公公平日里极少来工坊,方才已有工友去通报,想来很快就到。”
赵元华说话不卑不亢,条理清晰,让朱慈烺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你是哪里人?能否独自打造鸟铳?”
“草民是温州乐清人氏,乃火器专家赵士祯的后人,可独自打造鸟铳。”赵元华如实答道。
朱慈烺心中一动。
赵士祯可是大明著名的火器专家,曾研制出迅雷铳等先进火器,没想到他的后人竟在兵仗局当铁匠。
他对岳洋使了个眼色,岳洋立即递过一杆线膛枪和一颗米尼弹。
“你看看,这等火铳能否打造?若能造出,孤升你为兵仗局千户!”
赵元华在兵仗局多年,从未见过这般许诺,心中虽有疑虑,却还是接过线膛枪仔细查看。
只看了一眼,他的脸色便骤然变化,双手颤抖着抚摸枪身,一边翻看一边惊叹:“这是自生火铳,枪膛里还有膛线……这锥形铅弹更是精妙!”
他越看越激动,突然闭上眼睛,仿佛在脑海中推演打造流程,竟把身边的皇太子都抛到了脑后。
周遇吉等人面面相觑,不知这老铁匠为何如此失态。
过了十几息,赵元华猛地睁开眼睛,不等朱慈烺开口,便将定装火药和米尼弹装入枪膛。
岳洋等人见状大惊,立即挡在朱慈烺身前,刚要呵斥,却被朱慈烺摆手制止。
“砰!”
一声枪响,米尼弹精准地轰击在不远处的木门上,打出一个窟窿。
赵元华看着弹孔,激动地大叫:“好强的威力!比咱们现在造的火铳强十倍不止!”
随后,他“扑通”一声跪倒在朱慈烺面前,高举线膛枪:“此等火器堪称神器!当年毕懋康大人曾研制出燧发火铳,却在弹丸设计上远不及它。可惜……兵仗局没有足够的银子和优质材料,即便有样品,也难以打造啊!”
朱慈烺伸手扶起他,语气坚定:“银子和材料,孤来解决!只要给你足够的支持,能否造出这种火铳和子弹?”
“能!”赵元华斩钉截铁地说,“只需一个月!若有充足的材料和银子,草民定能造出合格的火器!”
“好!”朱慈烺大喜,“孤明日便派人送来铁料和银子。一个月后,若你能造出此等火器,千户之职,绝不食言!”
“谢殿下!若一个月内造不出,草民愿提头来见!”赵元华重重磕头。
随后,朱慈烺又追问了兵仗局的情况,越听越是愤怒。
原来兵仗局本有三千多工匠,可掌印太监长期克扣拖欠饷银,许多工匠为了活命纷纷逃走。
剩下的工匠不足千人,两个太监却依旧按三千人的名额上报,一边倒卖生铁牟利,一边吃着两千多人的空饷,把国之重器的工坊当成了敛财工具!
“刘公公、张公公到!”
就在此时,兵仗局的两位掌印太监在一群小太监的簇拥下姗姗来迟,排场十足,竟有几分“九千岁”出行的架势。